节前加强监测活鲜质量安全 |
|
·A15·
晨报记者 郭钦转 通讯员 王依璐
春节临近,厦门市民对于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市场上常见的鱼虾蟹等水产品,如何确保其中不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又是什么人在背后为市民筑起这道屏障呢?
晨报记者近日走近这么一支队伍,他们用专业的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服务市民的热情,默默当好厦门市民餐桌安全的“把关人”。
他们便是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他们常常把实验室比作“战场”,而检测技术,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
近来,为保障春节前厦门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他们不断加强安全监测力度,为市民群众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夜晚批发市场“双随机”
晚上9时许,熙熙攘攘的厦门夏商(高崎)水产批发市场里,来了一批奇怪的买客。
他们进出不同的商家,石斑鱼、大菱鲆、对虾、鳜鱼、金鲳、鳗、锯缘青蟹及贝类牡蛎、缢蛏、花蛤等市民餐桌上常见水产品,每样只买一点,还要登记每种水产品的名称、重量、场地等信息,并贴上编号。
这是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质量安全与疾病监控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在市场监管单位的配合下,为例行检测进行“双随机”的样本采购。
“双随机”,即参与样本的采购人员是随机的,选取的水产品批发商家也是随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保证选取检测样本的科学性。
当天晚上,工作人员共取得30批次的样本。据了解,这样的例行检测差不多每个月会有一次。春节前夕,他们还将增加检测的频次和批次,以进一步保证样本数据的可靠性。
“前处理”关系实验准确性
这些新鲜的鱼虾蟹在进入实验室精密仪器之前,还要经历极为复杂的“磨砺”。研究室的工作人员称之为“前处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实验人员分解样本的过程似乎跟厨房里没有区别,他们用的是菜刀而不是手术刀。然后,样本会被放进普通的破壁机里打成令人毫无食欲的糊糊状。
接下来才是有技术含量的环节。
据介绍,根据不同项目的检测要求,要对样本进行不同的前处理。如果要检测石油烃的含量,样本就要进行皂化处理,即用强碱对样本进行处理;如果要检测重金属含量,则要对样本进行强酸消解处理;如果要进行药残的检测,则要用有机溶液对样本进行萃取等。
检测如在游泳池找一粒砂
试管、白大褂、精密仪器……仪器检测阶段,这一幅极为严谨的场景,基本上符合市民对于实验室的想象了。
10-10、10-9……这些让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数字,往往就是实验室里对各种有害物质检测的比例。
比如氯霉素的检测,国家的检出标准是10-10。实验人员介绍,虽然不能说是大海捞针,但跟在一个标准游泳池里找一粒砂子差不多了。这需要实验人员具有高度的细心和很高的专业素养。
准确的检测数据出来后,将形成专业的检测报告,为水产品安全的主管部门———市海洋发展局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据介绍,近10年来,农业农村部对厦门的水产品检测,从未出现不合格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