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梦正“筜”时 近邻地球村 |
筼筜街道深化拓展“近邻”模式强化基层治理,打造和谐邻里氛围 |
| ||
| ||
|
晨报记者 杨陶然 通讯员 叶佳斌
“状元插金花!太开心啦!这是我在中国博到的第一个状元!”官任社区志愿者,印度尼西亚籍友人Weta手舞足蹈地分享他的喜悦。前不久,筼筜街道党工委、官任社区党委携手辖内友邻单位举办中秋节主题活动。活动现场,法国美食、汉服体验、闽南糖画等中外文化交融,中外居民互道“节日快乐”,叮当的骰子声和欢呼声响彻市集。
这是筼筜街道将党建工作与“近邻”理念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筼筜街道紧密依托“近邻”模式,深化落实区委组织部“三个十”创建行动,着力打造“勤耕‘筼’、‘筜’先锋”品牌,让党建引领成为助推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
“楼道党建”充实基层力量
“楼道党员为社区、小区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文明创建、清扫垃圾、修理小家电、帮助孤寡老人……一桩桩一件件,都办到我们心坎里。”槟榔社区书记林素萍朴实的话语,道出安平里小区居民共同的心声。
在筼筜街道槟榔社区安平里小区,吹起了一股“楼道党建”的红色风。街道、社区以楼道作为一个单元开展日常工作,通过党员亮身份、楼道党群联动、成立楼道工作室等逐步探索出“楼道党建”工作模式,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增强了居民获得感。
“关于这次改造,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和我联系哦……”在安平里小区改造进程中,楼道党员骆秋文自告奋勇,主动担起“小区规划师”,多次参与设计公司的现场考察、座谈讨论,广泛动员小区老党员、社区达人等参与社区建设。
在邻里的共同努力下,小区中庭摇身一变成近邻公园,近邻舞台、近邻亭、健康步道等休闲娱乐空间增多了,社区养老服务站中“益智区”“健体区”“康检区”“悦享区”“膳食区”等区域也丰富充实了。“安平六郎”服务队应运而生,“文化郎、法律郎、治安郎”等6支志愿服务队伍组织青年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李阿姨是安平里小区的一名困难户,曾因脑梗导致脑萎缩身体虚弱、行动不便,共同居住的儿子患有二级精神残疾,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她,需要时刻照顾。楼道老党员吴兹福主动承担起照顾李阿姨母子的责任,一做就是十年,已成为李阿姨家的亲人。
安平里小区首创的定期议事、邻里活动、协商调解的“自家人工作法”,拉近了邻里距离,激发了居民自治意识,小区上下处处洋溢着邻里守望的温馨。
“小邻里”托起“大服务”
电动车棚的修建收获居民好评;儿童乐园的投用,让孩子们有了游玩之处;自动开关的楼栋电子门、高清摄像头,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在宝嘉誉峰小区,党支部的红色先锋拧成“一股绳”,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小区党支部“永‘葆’初心、小区管‘嘉’、美‘誉’文化、红色先‘锋’”四大品牌,在小区“嘉空间”平台的推动下,解决小区日常大小问题掷地有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已成常态。
以官任为邻,与世界同行。“近邻”镜头切换到官任社区,随处可见的双语指示牌和路名、活跃在社区活动的“洋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队,为这个拥有1400多名境外人士的社区增添了国际邻里情。近年来,社区党委牵头建立“121”国际社区创建推动机制——“1个推进小组+2项议事机制+1个考察队”,成立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国际社区建设推进组,每季度召开“大圆桌会议”,以社区、相关单位、部分商家等骨干为主,讨论重大事项及重点活动;每月开展“小圆桌会议”,总结本月涉外服务工作,部署次月活动事项,推动创建工作良性循环、持续优化。
同时,社区党委联合大党委成员单位、共建单位、小区党支部形成“国际社区治理共同体”,打造“供需对接+项目认领”模式,建立17项双向认领清单,并与境外人士居住较为密集的小区党支部形成“点对点”专线联系,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在全市首创的“国际茶话会”上,境外人士与社区工作者共话社区发展;通过举办国际学堂、国际美食嘉年华、圣诞酷跑等系列活动,居民和外国友人交流,凝聚“近邻”共识;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境外人士之家”,不少“老外”相识交友,不再见外……街道、社区充分运用“近邻”模式,以提升国际化社区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邻世界、零距离”党建工作法;以社区、家园、生活圈逐层外扩发展,让外籍人士成为自家人、好邻居,打造国际化社区的建设“样板”。
激发三高企业新活力
在深化拓展“近邻”党建模式的实践中,“三高”企业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奉献。
街道辖内“三高”企业新东方厦门学校于2008年7月正式“登鹭”,从初期仅有的育秀校区,发展到目前在厦漳泉拥有34个校区,教职员工从10人扩充到1700多人。如今,其不仅在中小学全科教育、大学考试、出国留学等多方面取得骄人业绩,还将“近邻”模式基因深深植入日常工作中。
学校党委联合街道党工委开设“筼筜·新东方家长学校项目”,组织专业的党员家庭教育讲师,设立“筼筜·新东方家长教育”系列公益讲座、智慧父母系列课堂、名师讲堂等,帮助家长和孩子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还以“防疫期间如何促进亲子关系”为题,推出“家长学校”专题线上讲座,由党员教师肖怡传授如何在网课之余增进亲子互动,广受家长好评。
秉持“教育强国”初心,运用“近邻”模式,学校积极走出企业大门,进楼宇下基层入社区,散发“东方”新魅力——积极参与楼宇内举办的消防演练、“一日管家”、节日庆祝等活动;主动认领社区发布的“洁净家园”“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与育秀社区、一里社区联合举办“小小英语家”幼儿口语比赛。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主动发起疫情捐款倡议,组织党员志愿者支援社区,做好一线工作人员服务保障工作;携手《厦门日报》举办“抗疫情”小学生手抄报活动,为800名医护工作者子女提供免费寒假班课程。
据了解,新东方·高校实践基地已全面建立,近三年共有1646名高校生在新东方实习,其中871人成功入职。街道以“近邻”党建模式作为抓手,扮演好“CSO首席服务官”角色,在推动“东方·新引力”党建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同时,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