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杏林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原海沧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傅益平: |
用基层视角书写“跨岛发展”蝶变 |
老记者故事 |
|
2020年11月10日·海西晨报·
第A03版
·
特别报道
 |
如今,傅益平还常翻阅珍藏的《海沧消息》和《杏林涛》。记者 王晓萍 摄 |
|
傅益平
原杏林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原海沧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
傅益平的家中仍珍藏着《杏林涛》和《海沧消息》的报纸合订本,这分别是原杏林区和海沧区的第一份报纸,他是两份报纸的主要创刊者之一。
1985年,傅益平投身新闻战线,1996年来到厦门出任原杏林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2003年区划调整时,他骑着外出采访时用的三轮摩托车独自奔赴海沧,协助组建海沧区委新闻报道组。
20余年来,他带领两支新闻报道组团队,扎根基层挖掘线索,用一篇篇报道真实记录着杏林、海沧的成长印记,书写两地在跨岛发展进程中波澜壮阔的蝶变史诗。
创办区级报纸
记录城市成长轨迹
谈及海沧和集美的发展,傅益平颇为感慨,一条道路、一栋厂房、一片城区皆是日新月异。
他翻出已经泛黄的报纸《杏林涛》告诉记者,他曾以杏东路的提升为引,述说杏林的变化。再看如今的集美,交通路网更加完善,道路四通八达,风景亦怡人。翻开报纸《海沧消息》,海沧大开发、大建设的场景跃然眼前。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海沧大道,他初到海沧时,那里还是东屿村旁的浅海滩涂,一辆辆土方车将路囤出。“亲眼见着土方车越开越前,路越来越宽,景致也越来越美。”傅益平说道。
两地的点滴变化都一一记录在了《杏林涛》和《海沧消息》中。这两份报纸是经批准的内部资料刊物,由两区的区委宣传部主管,区委报道组承办,在各自辖区内发行,对傅益平而言意义非凡。依托这两份报纸,他与区委报道组的同事一道将杏林、海沧曾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视角一一记录在报纸上。
亲历媒体迭代
发展故事传播更快更远
来到厦门之后,傅益平几乎都是在区委新闻报道组工作,他说:“区委新闻报道组有下达基层、上通各级媒体的使命,我们的任务不单是记录,还要将发展的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在区级报纸创刊前,他写稿时,常常垫张复写纸,一篇写完便能“一稿多投”。“有时投稿的媒体多,一次得垫上五六张纸。这时,下笔要特别用力字迹才清晰。”傅益平回忆,一篇稿件写下来,写得“手指头都要扁了”。
“如今可不一样啦,一键推送就可能有10万+的阅读量。”傅益平告诉记者,创办《海沧消息》时,他们已经用上电脑写稿、排版;2017年,“今日海沧”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传播形式发生极大转变,去年,海沧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投用,基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又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前的新闻常是昨日的旧闻,如今的新闻都是今日今时的新闻。”傅益平感慨道。当厦门经济特区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之时,记录、承载这些发展故事的媒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他看来,这是应运时代的传媒发展轨迹,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采访应是认真、严肃的,好新闻是靠脚底板走出来的。”
新记者感言
接力记录
特区成长印记
王晓萍
海西晨报社海西采访部记者
作为一名海沧区的驻站记者,我专门采写海沧的新闻,记录海沧的故事。我长在杏林,工作在海沧,恰与傅益平老师工作轨迹重叠。得益于傅老师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精心留存的报道资料,我有幸更加深入地了解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傅老师将自己三十年的新闻从业生涯汇成一本《磊斋纪事》,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历史是当年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传媒人,不仅影响现在,还因记录历史而影响未来。”
未来,厦门经济特区仍将扬帆前行,我们新一辈的新闻人都应向前辈学习,继续践行“四力”,冲在一线感受特区发展的脉搏,接力记录特区成长的印记。
原杏林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原海沧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傅益平:
用基层视角书写“跨岛发展”蝶变
老记者故事
 |
如今,傅益平还常翻阅珍藏的《海沧消息》和《杏林涛》。记者 王晓萍 摄 |
|
傅益平
原杏林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原海沧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
傅益平的家中仍珍藏着《杏林涛》和《海沧消息》的报纸合订本,这分别是原杏林区和海沧区的第一份报纸,他是两份报纸的主要创刊者之一。
1985年,傅益平投身新闻战线,1996年来到厦门出任原杏林区委新闻报道组组长,2003年区划调整时,他骑着外出采访时用的三轮摩托车独自奔赴海沧,协助组建海沧区委新闻报道组。
20余年来,他带领两支新闻报道组团队,扎根基层挖掘线索,用一篇篇报道真实记录着杏林、海沧的成长印记,书写两地在跨岛发展进程中波澜壮阔的蝶变史诗。
创办区级报纸
记录城市成长轨迹
谈及海沧和集美的发展,傅益平颇为感慨,一条道路、一栋厂房、一片城区皆是日新月异。
他翻出已经泛黄的报纸《杏林涛》告诉记者,他曾以杏东路的提升为引,述说杏林的变化。再看如今的集美,交通路网更加完善,道路四通八达,风景亦怡人。翻开报纸《海沧消息》,海沧大开发、大建设的场景跃然眼前。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海沧大道,他初到海沧时,那里还是东屿村旁的浅海滩涂,一辆辆土方车将路囤出。“亲眼见着土方车越开越前,路越来越宽,景致也越来越美。”傅益平说道。
两地的点滴变化都一一记录在了《杏林涛》和《海沧消息》中。这两份报纸是经批准的内部资料刊物,由两区的区委宣传部主管,区委报道组承办,在各自辖区内发行,对傅益平而言意义非凡。依托这两份报纸,他与区委报道组的同事一道将杏林、海沧曾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视角一一记录在报纸上。
亲历媒体迭代
发展故事传播更快更远
来到厦门之后,傅益平几乎都是在区委新闻报道组工作,他说:“区委新闻报道组有下达基层、上通各级媒体的使命,我们的任务不单是记录,还要将发展的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在区级报纸创刊前,他写稿时,常常垫张复写纸,一篇写完便能“一稿多投”。“有时投稿的媒体多,一次得垫上五六张纸。这时,下笔要特别用力字迹才清晰。”傅益平回忆,一篇稿件写下来,写得“手指头都要扁了”。
“如今可不一样啦,一键推送就可能有10万+的阅读量。”傅益平告诉记者,创办《海沧消息》时,他们已经用上电脑写稿、排版;2017年,“今日海沧”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传播形式发生极大转变,去年,海沧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投用,基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又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前的新闻常是昨日的旧闻,如今的新闻都是今日今时的新闻。”傅益平感慨道。当厦门经济特区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之时,记录、承载这些发展故事的媒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他看来,这是应运时代的传媒发展轨迹,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采访应是认真、严肃的,好新闻是靠脚底板走出来的。”
新记者感言
接力记录
特区成长印记
王晓萍
海西晨报社海西采访部记者
作为一名海沧区的驻站记者,我专门采写海沧的新闻,记录海沧的故事。我长在杏林,工作在海沧,恰与傅益平老师工作轨迹重叠。得益于傅老师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精心留存的报道资料,我有幸更加深入地了解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傅老师将自己三十年的新闻从业生涯汇成一本《磊斋纪事》,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历史是当年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传媒人,不仅影响现在,还因记录历史而影响未来。”
未来,厦门经济特区仍将扬帆前行,我们新一辈的新闻人都应向前辈学习,继续践行“四力”,冲在一线感受特区发展的脉搏,接力记录特区成长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