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海西晨报·
第A09版
·
特别报道
 |
西滨古厝番仔楼。 记者 宗琴 摄 |
|
晨报记者 宗琴
漫步在西滨村,一些古朴清幽、颇具历史感的红砖大厝、侨房映入眼帘。它们见证了西滨百年巨变。
拱廊、玻璃瓶栏杆、釉面砖地面及四坡顶屋面……这些颇具南洋风格的元素在西滨南路200号“番仔楼”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栋始建于1934年的侨房,是西滨村典型的侨房之一。
这栋两层半侨房的前部为庭院,开设左右及后部三门,院内东侧连接两层排屋,有天桥与主体建筑相连。“抗日战争时期,排屋的第二层被炸毁,现余下层。现在还能看到被炸的黑色痕迹。”集美区西滨村老年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玉祥说,这栋楼呈“凸”字形布局,在第二层正中外凸处还建了一座六角亭,非常有特色。
除了融入西式建筑技法之外,这幢房子外墙还大量采用传统民居的彩色拼砖、灰塑图案,厅内有闽南常见的木雕寿屏、神龛等,可谓中西结合。
除“番仔楼”外,村里还有1933年建的安居楼,为三合院式,平面呈“凹”字形。该楼正面有“安居”二字,泥塑、彩色交趾陶的人物形象虽已破损,但细节依然精致、典雅。
“西滨村是著名侨乡,这里70%的人家都有华侨关系。侨房是华侨文化的无声见证者。”陈玉祥说,村里的老侨房还有好几处,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也是联结血脉的物质载体。村里还保留着古渡口,是西滨人渡海下南洋的出发地,这里留下了先辈人艰辛创业的足迹,也是华侨文化的见证。
除了别具一格的老侨房,村里还随处可见红砖大厝。据介绍,西滨村有近600年的历史,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较完好,传统闽南乡村建筑群更是难得一见。
“西滨地形是东高西低,以前从海上看过来,层叠而上的地形特别漂亮,故有‘小香港’之美称。”陈玉祥说,除了古厝外,村里还有一些宗教建筑、宗祠等,比如西滨大明庵,始建于明,清代重修,庵中保存着大量明代及清代建筑石木构件,很有历史价值。村里还有一些古树名木,更为这座村落增添文化积淀。
记者了解到,近日,闽南文化博物馆综合体项目建设已初步达成选址马銮湾西滨村的意向。未来,这里将有望成为集中展示闽南文化的推广地。
西滨村:闽南“小香港”
 |
西滨古厝番仔楼。 记者 宗琴 摄 |
|
晨报记者 宗琴
漫步在西滨村,一些古朴清幽、颇具历史感的红砖大厝、侨房映入眼帘。它们见证了西滨百年巨变。
拱廊、玻璃瓶栏杆、釉面砖地面及四坡顶屋面……这些颇具南洋风格的元素在西滨南路200号“番仔楼”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栋始建于1934年的侨房,是西滨村典型的侨房之一。
这栋两层半侨房的前部为庭院,开设左右及后部三门,院内东侧连接两层排屋,有天桥与主体建筑相连。“抗日战争时期,排屋的第二层被炸毁,现余下层。现在还能看到被炸的黑色痕迹。”集美区西滨村老年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玉祥说,这栋楼呈“凸”字形布局,在第二层正中外凸处还建了一座六角亭,非常有特色。
除了融入西式建筑技法之外,这幢房子外墙还大量采用传统民居的彩色拼砖、灰塑图案,厅内有闽南常见的木雕寿屏、神龛等,可谓中西结合。
除“番仔楼”外,村里还有1933年建的安居楼,为三合院式,平面呈“凹”字形。该楼正面有“安居”二字,泥塑、彩色交趾陶的人物形象虽已破损,但细节依然精致、典雅。
“西滨村是著名侨乡,这里70%的人家都有华侨关系。侨房是华侨文化的无声见证者。”陈玉祥说,村里的老侨房还有好几处,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也是联结血脉的物质载体。村里还保留着古渡口,是西滨人渡海下南洋的出发地,这里留下了先辈人艰辛创业的足迹,也是华侨文化的见证。
除了别具一格的老侨房,村里还随处可见红砖大厝。据介绍,西滨村有近600年的历史,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较完好,传统闽南乡村建筑群更是难得一见。
“西滨地形是东高西低,以前从海上看过来,层叠而上的地形特别漂亮,故有‘小香港’之美称。”陈玉祥说,除了古厝外,村里还有一些宗教建筑、宗祠等,比如西滨大明庵,始建于明,清代重修,庵中保存着大量明代及清代建筑石木构件,很有历史价值。村里还有一些古树名木,更为这座村落增添文化积淀。
记者了解到,近日,闽南文化博物馆综合体项目建设已初步达成选址马銮湾西滨村的意向。未来,这里将有望成为集中展示闽南文化的推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