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堤岸承压明代桥体 明代道路上有清代车辙
“考古中国”新成果 重现开封“城摞城”奇观
2022-10-02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北宋堤岸承压明代桥体 明代道路上有清代车辙

  “考古中国”新成果

  重现开封“城摞城”奇观

州桥遗址出土不同朝代的遗存。

  

州桥遗址巨幅石雕祥瑞壁画上的海马瑞兽。

  9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浙江温州古港遗址、河南开封州桥遗址的新发现。

  唐宋至明清大运河变迁过程清晰可见、北宋堤岸承压着明代桥体、明代道路之上有清代车辙……经过近四年持续发掘,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不同时期遗迹遗存,实证开封“城摞城”奇观,见证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州桥始建于唐代,是开封城市中轴线跨越隋唐大运河的地标性建筑。“州桥遗址考古发现遗存丰富,有桥梁、河道、堤岸、神庙、民居、道路、沉船等,物化载体可视性强。地层年代包括宋金元明清不同时期,遗物丰富,上下叠压,层理清晰,不同时期桥摞桥、路摞路,是开封形成立体叠压型城市‘城摞城’奇观的真实再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

  由于战乱和黄河泛滥,历史上开封曾多次被泥沙掩埋,如今城下自下而上依次埋藏着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及清开封6座古城。刘海旺介绍,州桥遗址的发掘,撩开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神秘面纱。

  截至目前,州桥遗址共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存遗迹117处。东侧探方中大运河(汴河)故道遗存特征明显,唐宋至明清时期地层清晰。西侧探方中,宋代堤岸石雕祥瑞壁画保存较好,构成巨幅长卷;明代州桥结构基本完整,青石铺筑桥面,砖砌拱券;桥体上明代晚期金龙四大王庙遗存及民房屋舍清晰可见;明代道路上叠压着清代车辙印。

  值得一提的是,州桥遗址出土的巨幅石雕祥瑞壁画,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北宋时期最大的石刻。壁画对称分布在州桥东侧南北两岸,通高约3.3米。目前已揭露南岸壁画长约23.2米,北岸壁画长约21.2米,雕镌有海马瑞兽、飞鹤、祥云等图案。

  “此次州桥遗址出土的巨幅石雕祥瑞壁画,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记载高度吻合,再现了北宋东京城繁荣恢弘的历史场景,展示了宋代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刻艺术,见证了北宋国家文明发展的高度。”刘海旺说。

  此次考古发掘还明确了州桥在东京城内的地理位置,也首次揭示了北宋东京城内大运河的形态,为研究北宋都城布局提供了重要坐标。

 

古港遗址出土的南宋码头遗迹。

  

河泊所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

  

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

  本组文/图

  新华社发

  四处遗址

  有哪些新发现?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

  出土大量简牍封泥,表明西汉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

  ●河南开封州桥遗址

  发现不同时期遗迹遗存,实证开封“城摞城”奇观

  ●浙江温州古港遗址

  挖出8座港口,生动再现宋元时期温州港繁荣景象

  

州桥遗址出土的瓷器。

  【相关】

  “郧县人”3号头骨

  实证我国

  百万年人类史

  最新通报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中,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尤为引人注目。

  据介绍,2022年5月18日化石初露,头骨保存完整,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是探讨人类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化石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遗址。1989年、1990年,该遗址先后出土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被命名为“郧县人”1号和“郧县人”2号,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3号头骨化石距离此前两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被埋藏在有一定钙质胶结的砂土地层中,目前已清理出露额骨(包括眉脊)、眼眶、顶骨、左侧颧骨和颞骨及枕骨左侧。化石出露部分保存完好,形态清晰,人类属性确凿。难能可贵的是,该头骨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

  目前,该头骨化石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后续将制定提取、修复方案,并同步开展对遗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