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文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街道社区、重点工程、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一线,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共学二十大报告、共度二十大时光,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以融媒体的形式记录、传播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的二十大的热烈反响,生动呈现来自基层一线与党的二十大同声共鸣的故事,深刻展现鹭岛儿女爱党护党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对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满满信心、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昂扬斗志。
走进基层
记录伟大变革
10月16日,记者林铭鸿和林健华起了个大早,沿着一圈圈盘山公路,驶向厦门海拔最高、最偏僻的村庄——同安军营村。清晨薄雾缭绕,梯田茶园层叠如画。古厝、幽径、碧水、青山……林铭鸿忍不住举起相机一阵拍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曾是厦门最偏远、最贫穷的山村,如今已是“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农村。
当天上午,党的二十大开幕,林铭鸿和林健华一早进村,就是要在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里,和这两个村庄的党员干部群众一起收听收看开幕会。1986年和1997年,习近平同志两次来到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访贫问苦,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为这两个边远山村的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
“30多年前,军营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80元左右,到了2021年,达到了42558元。”军营村党支部书记高泉伟对林健华谈起如今村民的生活,颇为自豪,“变化翻天覆地”在他口中出现不下三次。现场收听收看开幕会的村民,纷纷向记者表达喜悦之情:“我们真想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再到村里来看看,当年的‘老少边穷’现在可是‘白美富’喽。”
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让林健华感慨颇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幅大美画卷,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更加用心用情地去挖掘这座新闻富矿,寻找更鲜活、更多元的新闻素材,更加努力地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变革。”
记者汤海波连续两天,到厦门港蹲点采访。在这个排名全球第十三位的世界集装箱强港,远航而来的集装箱巨轮整齐排开,连续作业不停歇的桥吊、龙门吊护送着“箱来箱往”,来自全球的航线、货物在这里汇集、再出发。“老一代港口建设者开山填海、肩挑手拉、负重进取的精神,新时代港口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干事创业热情,都让我深感敬佩,蹲点采访让我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有更真切的感受、更具象的感悟,对二十大报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学习体会: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深入一线
感受时代脉动
记者吴晓菁走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实验室里与科研人员深入交谈,在她的笔下,深耕海洋科技创新一线的“海洋寻宝人”在海洋中“掘金”的故事娓娓道来。“蹲点走进科研一线,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她感慨道,“新时代,我更要继续深入现场、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将海洋科研的最新成果传递给读者。”
“组装”“锁线”“线束”……记者李晓平走进科华数据生产车间,一派火热忙碌的生产场景,让她感受到新时代的澎湃气象。科华数据是国内UPS行业首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深耕经济新闻的李晓平长期关注这家企业:“从一家小厂发展到全国拥有4大现代化专业制造基地,科华数据能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走在行业前端,正是依靠自主创新和工匠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我要做一名忠实的记录者,讲好中国企业的故事。”
“这里的夜晚都是灯火通明的,体育场内外同时作业的工人达到2000余人。”记者邵凌丰走进厦门新体育中心施工现场,“零距离”感受到“跨岛发展”战略重大工程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和建设者们共学党的二十大报告。记者徐景明、蔡绵绵走进厦航,与空中乘务员面对面聊安全与服务,畅谈文化自信;深入风险管控一线,体验“宁可地面多用十日功,不可浪费空中一分钟”的紧张感,共话守正创新与“交通强国”建设……大会期间,厦门日报开辟“二十大时光/蹲点记者发自基层一线的报道”专栏,参与蹲点的记者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同时,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展现出新时代的壮美气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展望未来,记者们一致表示,将继续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时代脉动中凝聚奋进力量,再谱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