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海西晨报·
第A13版
·
名医周刊
|
 |
林益华 |
|
林益华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厦门大学与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现任福建省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组副组长,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危重症学组委员,福建省医院协会呼吸病学研究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海西医药卫生发展中心介入呼吸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会员,福建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联盟委员。
晨报记者 蔡樱柳
“当医生,凡事尽心尽力而为,对待病人将心比心,相信家属也能感受得到,我们也能问心无愧。”这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林益华经常对科室年轻医生说的、也是他自勉的一句话。
当科学家不成便从医
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医学部。也是这一年,林益华成了一名北医人。
林益华出生于龙岩的一个小县城,高中时努力方向是清华的自动化专业,以他的成绩,他还是很有信心。然而,高考时他“没发挥好”,与清华失之交臂。这时,北大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最初我并没有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后来想,当医生确实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确实是能帮到人。”林益华说。当不了修理卫星的科学家,林益华就安安心心地当了一名医生。
治病重要的是治“人”
林益华的专业是本硕连读七年制的临床医学,开始学医的第一年,学的多数课程都与医学无关。“读书那会儿,我挺想不通的,医学生为什么不学医呢?为什么要花一年时间学这么多人文的学科呢?”林益华说,后来回过头来看,那时候所学的是十分有必要的。“医学本就是人文的学科,治的不只是病,更重要的是治‘人’。”
林益华还记得,当时他的一个老师曾说过:“你们今后接触到的病人越来越多,就会感觉到,或许一个一个的病人对你们来说,都是‘1’,但对他们的家人来说,那是一座山。”老师一席话,林益华至今仍时常回味。在工作中,他更多想着病人,想着病人背后的家庭,这已成了他的习惯。
不久前,大学生小杨因呼吸困难来医院就诊。经检查,患者左边主气管有一个很大的肿瘤,才造成了他的呼吸困难。这个肿瘤位置不好,旁边就是心脏和主动脉;更麻烦的是,这个肿瘤自身已经开始出血。当时,有医生提出切除左全肺来解决问题。在几个科室联合会诊后,林益华提出,还是想尽量保住小杨的肺,“毕竟他才20岁出头,人生才刚刚开始。”通过与麻醉科配合,林益华团队和胸外科团队协作,在气管镜辅助下,帮小杨完整地切除了肿瘤,并保住了他的左肺。
为患者争取活的机会
当年选择专业时,林益华在心内科和呼吸内科间“纠结”了一下。“人活一口气。”人没了呼吸,人自然也没了,林益华就想挑战一下这口“气”。
呼吸疾病易发展成慢性病甚至危重症。林益华告诉记者,据统计,全世界十大致死病因中,有四种就是与呼吸相关的疾病。
近年来,第一医院加大对呼吸内科的学科建设,呼吸内科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8年开始,林益华出任科室副主任,他和科室史永红主任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把亚专业做细做实。这两三年来,他们陆陆续续派出近十名医护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希望通过‘走出去’,带回先进的理念,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能为患者更精准地解决问题。”
近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还开设“专病门诊”,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戒烟、难治性肺部感染、睡眠呼吸暂停等病症都可以“专病专看”。林益华自己选择了周四上午的慢性咳嗽门诊。“有句俗话叫‘瓦匠不补漏,先生不治嗽’,慢性咳嗽确实困扰很多病人,并且经常因治疗效果不好,使病人辗转各家医院。”林益华说,“其实这类患者经过详细诊察和科学诊治,绝大部分都能有比较好的疗效。每次听到患者说解决了困扰他们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问题,我就有种成就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
在病房工作,呼吸危重症和气管镜,是林益华主攻的方向。选择危重症专业,也是林益华对“尽心尽力”的又一次实践。也许有人会觉得,医治危重症的患者工作量大,而且很可能医着医着,人就没了;但林益华却更享受这种“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把他们抢救回来的感觉,“重要的是为他们争取了活的机会。尽管对我们而言这只是一位患者,但对他家庭而言,这就可能是一座山。”
林益华:治病,更重要的是治“人”
|
 |
林益华 |
|
林益华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厦门大学与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现任福建省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组副组长,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危重症学组委员,福建省医院协会呼吸病学研究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海西医药卫生发展中心介入呼吸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会员,福建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联盟委员。
晨报记者 蔡樱柳
“当医生,凡事尽心尽力而为,对待病人将心比心,相信家属也能感受得到,我们也能问心无愧。”这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林益华经常对科室年轻医生说的、也是他自勉的一句话。
当科学家不成便从医
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医学部。也是这一年,林益华成了一名北医人。
林益华出生于龙岩的一个小县城,高中时努力方向是清华的自动化专业,以他的成绩,他还是很有信心。然而,高考时他“没发挥好”,与清华失之交臂。这时,北大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最初我并没有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后来想,当医生确实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确实是能帮到人。”林益华说。当不了修理卫星的科学家,林益华就安安心心地当了一名医生。
治病重要的是治“人”
林益华的专业是本硕连读七年制的临床医学,开始学医的第一年,学的多数课程都与医学无关。“读书那会儿,我挺想不通的,医学生为什么不学医呢?为什么要花一年时间学这么多人文的学科呢?”林益华说,后来回过头来看,那时候所学的是十分有必要的。“医学本就是人文的学科,治的不只是病,更重要的是治‘人’。”
林益华还记得,当时他的一个老师曾说过:“你们今后接触到的病人越来越多,就会感觉到,或许一个一个的病人对你们来说,都是‘1’,但对他们的家人来说,那是一座山。”老师一席话,林益华至今仍时常回味。在工作中,他更多想着病人,想着病人背后的家庭,这已成了他的习惯。
不久前,大学生小杨因呼吸困难来医院就诊。经检查,患者左边主气管有一个很大的肿瘤,才造成了他的呼吸困难。这个肿瘤位置不好,旁边就是心脏和主动脉;更麻烦的是,这个肿瘤自身已经开始出血。当时,有医生提出切除左全肺来解决问题。在几个科室联合会诊后,林益华提出,还是想尽量保住小杨的肺,“毕竟他才20岁出头,人生才刚刚开始。”通过与麻醉科配合,林益华团队和胸外科团队协作,在气管镜辅助下,帮小杨完整地切除了肿瘤,并保住了他的左肺。
为患者争取活的机会
当年选择专业时,林益华在心内科和呼吸内科间“纠结”了一下。“人活一口气。”人没了呼吸,人自然也没了,林益华就想挑战一下这口“气”。
呼吸疾病易发展成慢性病甚至危重症。林益华告诉记者,据统计,全世界十大致死病因中,有四种就是与呼吸相关的疾病。
近年来,第一医院加大对呼吸内科的学科建设,呼吸内科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8年开始,林益华出任科室副主任,他和科室史永红主任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把亚专业做细做实。这两三年来,他们陆陆续续派出近十名医护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希望通过‘走出去’,带回先进的理念,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能为患者更精准地解决问题。”
近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还开设“专病门诊”,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戒烟、难治性肺部感染、睡眠呼吸暂停等病症都可以“专病专看”。林益华自己选择了周四上午的慢性咳嗽门诊。“有句俗话叫‘瓦匠不补漏,先生不治嗽’,慢性咳嗽确实困扰很多病人,并且经常因治疗效果不好,使病人辗转各家医院。”林益华说,“其实这类患者经过详细诊察和科学诊治,绝大部分都能有比较好的疗效。每次听到患者说解决了困扰他们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问题,我就有种成就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
在病房工作,呼吸危重症和气管镜,是林益华主攻的方向。选择危重症专业,也是林益华对“尽心尽力”的又一次实践。也许有人会觉得,医治危重症的患者工作量大,而且很可能医着医着,人就没了;但林益华却更享受这种“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把他们抢救回来的感觉,“重要的是为他们争取了活的机会。尽管对我们而言这只是一位患者,但对他家庭而言,这就可能是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