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随形变 |
2022年01月21日·海西晨报·
第A14版
·
小记者报
子轩文化艺术教育 刘秦垲
“福建省第九届刻字艺术作品展”近日在厦门市文联开展,馆内有两百多件层层筛选而出的大师作品。
刻字这一门艺术,最先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区。据了解,刻字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现,大多用篆书来刻,因为篆书拥有较强的装饰性、艺术性和现代性。
馆内作品可谓各有千秋。郑登南老师的《风荷》极具代表性,用于刻字的材料因有一道道的裂缝,像一阵阵微风,仅适合刻两个字;上官光华老师的《民风淳朴》运用铜黄色,还有各种元素装饰、搭配,非常用心;还有一件有趣的作品《波罗蜜》,其运用了独特的材料,看上去非常光滑,可以让中间的字显得清晰明了,很有艺术感。
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知名刻字艺术家郑登南老师作为当天的嘉宾,为大家介绍了许多刻字知识。郑老师在大学快毕业时开始从事刻字艺术工作,第一幅作品名为《梦里水乡》。说起对这门艺术的热衷,郑老师说,因为刻字比较“好玩”,也极具挑战性。用阴刻还是阳刻?是刻掉还是保留?这些问题都是郑老师在刻字创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喜欢、传承刻字这门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