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优秀作品 学好用好课本
第三期“跟着大咖读名著”活动举行
2022-08-05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日报融媒体小记者团第三期“跟着大咖读名著”活动在市园林植物园举行。图为作家沈世豪和小记者们合影。(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报记者 邓宁

  白云悠悠,草木菁菁,厦门日报融媒体小记者团第三期“跟着大咖读名著”活动近日在厦门市园林植物园西厅举行。50名小记者共同品读厦门本土作家沈世豪的个人专著《陈景润传》。

  创作灵感来自名著

  深入采访积累素材

  《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在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人物的同时,将回忆融入理性的思考中,读来温馨,并受益匪浅。“我的很多创作灵感就来源于这本书。”沈世豪说,之所以推荐《朝花夕拾》,因为这是一本让自己受益匪浅的文学名著。

  在本期“跟着大咖读名著”活动中,沈世豪还为大家带来了他的著作——长篇人物传记《陈景润传》。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一间仅有6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活动现场,沈世豪向小记者们介绍,1997年,他应厦门大学之邀,开始着手创作《陈景润传》。为了完整真实地勾勒陈景润的一生,他从陈景润的家乡福州走起,历时四个多月,采访了陈景润的弟弟、儿时伙伴、厦大的老师和伙伴、以及北京的家人、领导和同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97年11月,《陈景润传》出版的时候,陈景润的夫人由昆带着儿子陈由伟来厦参加此书的首发式,由昆含着热泪说:“读了这本书,一个活生生的景润就站在我的面前了!”《陈景润传》在一个多月内连续印了三版,发行6万多册,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

  如今,《陈景润传》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开通全书朗诵,目前已累计700多万次的收听量。

  鼓励多读优秀作品

  课本有最好的范文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沈世豪的眼中,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读来饶有趣味。虽然今年已经78岁,但沈世豪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几十年笔耕不辍的他,用自己的才情、幽默以及豁达的人生态度,为小记者们带来了一场文学盛宴。

  “如何确定一篇文章的主题?”互动环节中,小记者唐伊一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

  “只有两个字,发现。”沈世豪认为,文章最重要的是要写出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看法。

  “平时应该多读些什么书?”小记者蔡语棠问出了现场许多小记者的心声。

  “你感兴趣的书,就多读几遍。”沈世豪表示,自己并不反对孩子们读科幻类、玄幻类书籍,但绝对不能沉迷其间,不能让它们占据主流。他建议孩子们多读优秀作品,读了有收获,有感动,心灵有触动的书籍可以多读几遍。“除了《朝花夕拾》,史铁生、孙犁的散文也可以多读。”沈世豪说,“课本有最好的范文,学好、用好课本非常重要。”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日报小记者”

  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活动消息。

  >>小记来稿

  三分写 七分跑

  莲花小学三年2班 孔曦娴

  最近,我参加了“跟着大咖读名著”活动,厦门作家沈世豪老师的分享让我很受益。

  沈老师一开场就说道:“同学们,多读古诗、散文对你们很有帮助,为什么呢?多读古诗、散文可以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语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

  紧接着,沈老师给大家讲起了自己儿时的经历。他说:“小时候,我很喜欢读古诗、散文。在一次重要考试中,语文考卷的作文题是《我的理想》,我写了一首现代诗,结果校长看到我的诗歌感到很诧异,问我这是自己写的,还是抄袭的。得知这是我自己写的,校长十分赞赏。后来我被保送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听到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那时候真的可以靠一篇作文得到保送机会,太不可思议了!

  随着沈老师深入分享,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钻进我的耳朵里。为了写好《陈景润传》这本书,沈老师追寻陈景润当年的足迹,采访了陈景润身边很多人,最终花费了很多时间才完稿。沈老师强调,如果要写好一篇文章,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他的总结就是“三分写,七分跑”。

  ▲沈世豪(左一)为小记者签名。

  多阅读 善发现

  滨水学校三年2班 龚凌萱

  在小记者们热烈的掌声中,沈世豪老师走上了讲台。只见他身着灰色上衣和深黑色裤子,取下挎包后,带着亲切的笑容向大家鞠了个躬,开始了他的分享。这是第三场“跟着大咖读名著”活动的开端。

  沈老师用既幽默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并向大家推荐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紧接着,他和我们分享了他创作《陈景润传》的故事。他告诉大家,写一位别人写过的名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超越其他人、超越自己的勇气和胆略。“三分靠写,七分靠跑,脚底板下出文章。”沈老师跑了好几个月,采访了很多人,他还把“傻子”改为“孩子”,一字之差却带来极大的变化,让大家明白陈景润先生为了学术研究奉献所有,在生活上表现得像个孩子。

  沈老师还说,多阅读才能培养出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是写作的重要帮手之一。至于阅读什么内容,沈老师说,多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及散文,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积累。

  我们一边听着沈老师的分享,一边埋头做笔记。活动结束后,我还拿到了沈老师亲笔签名的书籍。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记住了沈老师的教诲,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善发现,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才能写出更多好文章。

  小记者们认真听讲。

  写作的诀窍——发现与信心

  厦门九中初一4班 王嘉烨

  指导老师 林昕

  暑假里,我参加了厦门日报融媒体小记者团组织的“跟着大咖读名著”活动,聆听了厦门作家沈世豪老师创作《陈景润传》背后的故事。

  沈老师从小喜欢写作,看过的书数不胜数。后来,他不断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作家。他为了写活陈景润,四处积累素材,从中寻找写作灵感,虽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但他觉得非常值得。

  在沈老师的分享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素材的发现和写作的信心。沈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投稿,我起初很疑惑,后来听完沈老师的话,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写作需要信心,如果自己没做充分的准备就去“海投”,最终文章没被刊登,会打击自己的信心。而写作的素材需要在生活中多发现、多观察、多思考。沈老师说他家门前有一个燕子窝,陪伴着他们一家人很长时间,他和家人与燕子有着深深的情谊。后来,由于管线改造会影响到燕子窝,沈老师非常着急,他和妻子通过各种渠道忙了大半个月,终于让管线绕道,保住了燕子窝。他说,为了让管线绕道,虽然花了很多精力,但他觉得非常值得,这就是生活中的发现和积累。最后他把这件事写成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家的门前也有一个燕子窝,我发现每一年都会有一只雏燕从巢中掉下死亡。我感到很好奇,于是,我经过几年的细心观察,终于发现了自然界中自然选择、淘汰的奥秘。后来,我把这件事情写成作文,并不断修改、润色,终于完成了一篇名为《家燕》的文章,被报纸刊登出来。看到我的文章变成铅字,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作的信心大增,从那时起,我常常用笔记录周围发生的事情和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我的作文水平就这样慢慢地提高了,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级朗读,有的作文还刊登在《厦门日报》上。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清楚名人背后的努力,更知道写作其实没有什么很奇特的方法,是要靠多观察多发现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小记者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与名人进行精神交流

  厦门十一中初二1班 纪程

  在美丽的植物园里,第三期“跟着大咖读名著”活动请来了厦门作家沈世豪老师做分享。

  沈老师首先以一件自己读书的趣事引入读书的话题,调动了活动现场的氛围。他告诉大家,多读诗歌、散文,有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沈老师向大家推荐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他说,这本书引领他走向了文学道路,他在小学时读了《朝花夕拾》里的散文,逐渐爱上了语言,爱上了文学。

  接下来,沈老师介绍了他所著的《陈景润传》。陈景润是著名的数学家,沈老师详细地介绍了陈景润的生平。大家惊叹于陈景润居于斗室之中,克服种种不利条件,最终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也更加好奇这本书的内容及成书经历。

  沈老师娓娓道来,为了写好这本书,他跑了国内很多地方,做了深入的调查采访。后来,沈老师将书中陈景润的形象定义为“孩子”,这与著名作家徐迟先生的书中对陈景润的定位“傻子”仅有一字之差。大家从中学习了“批判精神”,要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沈老师还向小记者们分享了对于生活和文学的几点建议——勤于采访、敢于挑战、超越自己。大家受益良多。品读名著环节结束后,小记者们向沈老师提出了多个问题,沈老师一一详细解答。他告诉大家,好的文章,立意要学会“发现”,选材要真实,才能引起共鸣。活动结束后,大家请沈老师在《陈景润传》上签字,以此激励自己。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沈老师带领大家与鲁迅、陈景润等名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对话,我们穿行其间,受益匪浅。

  >>假期见闻

  爱心善意融入这座城

  厦门外国语学校初一12班 杨瑞珑

  “感”触内心世界,“动”人故事待续——这是感动最温馨的诠释。在近日举行的2021“感动厦门”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中,我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最真挚的大爱。

  “感动厦门”十大人物尽管职业有别、性格有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坚韧的担当和不渝的热爱,为厦门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颁奖典礼现场,我在小记者席仔细地观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进藏支教的女教师刘斯。刘斯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是神采飞扬,掩不住殷殷笑意。要知道长期在高原工作是有极高的患病风险的,可是刘斯说,那里的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以及格桑花般的笑容让她难以忘怀。听到这些话语,刘斯的精神品格打动了我的内心,使我噙满泪花。

  他们很平凡,但他们用不平凡的举动感动了厦门这座城。无数的平凡厦门人,筚路蓝缕,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厦门。他们的爱心善意,融入这座城市和年轮之中。而我通过这场颁奖典礼得到了精神洗礼——我们就是厦门,厦门就是我们。

  平凡英雄传递温暖力量

  厦门实验小学五年3班 苏靖涵

  厦门是一座温馨的城市,因为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在大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传递着温暖的力量。

  作为2021“感动厦门”十大人物中唯一的学生群体,莲花中学“五朵金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爱不分年龄,爱没有距离”。她们热心帮助走失的小男孩,将得到的奖金捐给困难家庭,给学弟学妹们树立了好榜样,为厦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感动无时不在,人们可能会感动于身边的善举,也可能会感动于“复活”的文化遗产。海沧莲塘的一个古厝群因为年久失修,在历史的冲刷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陈全志,这位深爱着古厝的老先生不仅细心地清理古厝旁的垃圾,还呼吁大家共同保护古厝,走访探寻前辈的南洋奋斗史,积极捐赠老物件。经过持续的努力,这个古厝群再次变得生机焕发。

  “生活并不缺少感动,而是缺少善于发现感动的眼睛。”感动,总是在不经意的一刹那,悄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来吧,将感动化为行动,把正能量传递下去吧。

  中华白海豚,愿你常来

  厦门外国语学校思明校区初一1班 徐子木

  “海豚,海豚,那是中华白海豚!”听到同学的叫喊,原本坐在荫凉处乘凉的我立刻跳了起来。“在哪儿?在哪儿?真的有吗?”我连忙向海中眺望。

  那天,我与三名同学来到鼓浪屿皓月园与郑成功雕像合影,没想到却在这里发现了“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

  我向周围的海水望去,起初只看到翻滚着浪花的海面,哪儿有白海豚的影子?突然,一道狭长的白色弧线浮现在海面上。我定睛一看,好家伙,真的是白海豚!没过多久,另一只白海豚出现了,它尖尖的嘴巴刺破水面,白中带灰的背鳍很快也破水而出,身体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紧接着,它的前身又探入水中,优美的尾巴露在海面上。

  周围的游客都惊叹不已。要知道,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极少。能在厦门海域看到中华白海豚,令我们所有人都吃了一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两条跃动的中华白海豚,仿佛能听到它们徜徉在海水中发出的惬意海豚音。

  半个小时过去了,那两道灵动的洁白背影渐行渐远,一跃一跃地游向远方,最后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中慢慢地变成了两个白点。

  我仍处在极度兴奋的状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竟然会出现在厦门海域。我既为能看到中华白海豚而欣喜,也为厦门海域的优良水质而骄傲。望着它们远去的身影,我在心中说:“中华白海豚,愿你常来。美丽多姿的厦门,需要你灵动的身影!”

  【名片】

  沈世豪,1944年10月出生在福建省浦城县富岭镇圳边村,196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他长期在高校任教,著有专著和长篇作品25部,发表论文、作品1500余篇,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得福建省优秀专家、厦门市拔尖技术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陈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