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佩服温和善良的鲸鲨,它踪迹遍布南北东西。在见过了这么多同类之后,我们心中早已知道该成为一个怎么样的自己。”
吴昊昊撰写的科普书籍。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江毅
林语堂谈到他的婚姻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句话:“我把一个老式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这句话用来形容厦大博士吴昊昊和海洋生物学的关系也颇为恰当——从初入大学被调剂到海洋生物学专业时的迷茫,到逐渐发现这门学科的魅力,成为热衷于科普海洋生物的科普作者,吴昊昊和海洋生物学之间也是一段化“老式婚姻”为“美好的爱情”的故事。
就在上个月,这段“美好的爱情”又开出了新的花。
撰写科普绘本
给孩子们的科普书
要有专业知识又活泼有趣
7月初,科普读物《中国大科考系列绘本》正式出版,这套书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戴民汉的联袂推荐。吴昊昊撰写了这套9卷本读物当中的3本,回想接任务之时,吴昊昊说,他“轻敌”了。
吴昊昊负责的3本书分别是《科考船造好了》《科考船员请就位》《出发去科考》,以他参与的2018年厦大“嘉庚”号南海深潜科考为故事主线撰写,按理说是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经历,但是,撰写之初就出现困难。他说,海洋科学其实是一门关于运用场景的学问,需要交叉学科的知识,因而,哪怕只是儿童绘本,也概莫能外。吴昊昊学的是海洋生物学,为了写书,他去学习了船舶制造、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等专业知识。由于科普绘本面对的是孩子,在具体描述上要活泼又不失严谨。比如,《科考船造好了》有很多造船的知识点,为了避免枯燥,也方便孩子们能看懂,他把科考船分段搭建的过程比喻成孩子们熟悉的搭积木。
幸运的普通人
通过科普爱上海洋学科
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
关于吴昊昊的标签有很多,他除了是海洋生物学博士外,他还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一站到底》的周冠军,果壳网、博物杂志等媒体杂志的科普作者,同时,也是拥有近20万粉丝的微博博主。
不过,他给自己贴的标签却是“幸运的普通人”。他所认为的幸运,是“某一个时刻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吴昊昊曾梦想当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没承想在大学被调剂到了海洋生物学专业。初入大学,他还迷茫了一年多。度过煎熬期后,他开始接触一些科普网站,并尝试回答网站内的提问。有一个提问他至今还记得——“这些鱼字旁的字到底都是什么鱼?”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将鱼字旁的字找出来,并根据鱼的科目进行分类。类似的问题,他回答了好几十个。大学期间,他还关注了不少科普博主,其中“无穷小亮”对他的影响最大。他说,以往的很多博主,大都停留在各自的知识圈内,而“无穷小亮”因为其独特的叙事,科普内容常常破圈。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海洋生物学。他说,就像《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和狐狸的关系一样,与海洋学科接触的过程也是一个“驯养”学科的过程,很难说是具体哪一件事情让他喜欢上这个学科。
多去海边看看
致力于让科普“破圈”
让大家更了解海洋生物
吴昊昊在做科普的过程中,常遇到哭笑不得的问题。“昊昊,你介绍这么多海洋生物,它们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么吃?”一开始,他还有些生气,不过,转念一想,这其实是大家对海洋了解得还不多导致的。
不过,有些瞬间让他感受到海洋生物科普的价值。
前年,他的粉丝发来某市场出售海龟的照片。粉丝听他讲过海龟是国家保护动物,询问他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吴昊昊建议对方赶紧向当地渔政部门反映。前几天,他在学院的走廊里,被一名新生叫住,这名新生说,是因为看了他的海洋科普文章,才喜欢上海洋学,才来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这样的情况,他之前也碰到过几次。
今年4月份,他还受邀在学校分享做科普的经历。他说,做科普,切入点往往是最难也最关键的。因而,分享会伊始,他在屏幕上挂出常见、常吃的海鲜,让观众辨认。“中间的杂交石斑鱼和川纹笛鲷,是来自养殖场人工养殖的……”观众一下子就有了兴趣。他还将哪吒与水深1500米下的“尾棘深海鳐”做对比,原来,也有海洋生物从孵化到出生需要三年半的时间。
吴昊昊感叹:“科普往往只能影响本身就对这类话题感兴趣的人。”如何让科普内容冲破信息茧房,并拥有“破圈”的基因,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成为他近来思考的问题。
每次科普结束,他都会在PPT结尾写上:“多去海边看看!”在他看来,最好的科普其实就是走入大自然。
责任编辑: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