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科技特派员 长慈霞
给田间作物开药方
她几乎天天扎根田间,监测各类农作物生长、病虫害情况等
2022-08-12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只有扎根田间地头,才能了解农民需求、办好实事,使自己的学识派上用场,同时学到真本领。不少经验丰富的农户,我甚至还要向他们学习和请教。”

  科技特派员长慈霞(中)来到洪任何(左一)的稻田里检查稻穗长势和病虫害情况。

  文/本报记者 吴君宁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近日,同安莲花镇内林村的60亩稻田长势喜人,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穗秆,在炙热的阳光下闪着金黄的光。

  “多亏了小长,再过不到一周就能收割了!”农场主洪任何望着金黄的稻穗笑逐颜开,收成以后,平均亩产量将有上千斤。他口中的小长,是来自厦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90后”驻祥平街道科技特派员长慈霞。

  俯下身沉下心

  手把手传授农民种植技术

  “小长为我们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

  上午十点左右,气温已达三十多摄氏度。头顶烈日,汗水化成的盐渍在长慈霞衣服上结了一层又一层。身材娇小的她穿上雨靴,俯下身子慢慢掰开稻叶,查看并记录虫情、稻穗长势等数据。

  自去年11月正式成为我市科技特派队伍中的一员,长慈霞几乎天天扎根田间,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采样工作变得更辛苦。每天早上六七点,她要乘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到这里,奔波在村里的各田头,监测各类农作物生长、病虫害情况,并采样检测土壤肥力。

  “稻田最担心的就是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通过观察和数据比对,可判断现阶段虫害情况以及预判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长慈霞话不多,但谈起专业相关话题滔滔不绝。

  洪任何承包的60亩家庭农场以蔬菜种植为主,此前种植的是芭乐和草莓,平整土地后,长慈霞在所属单位指导下制定了分阶段种植方案:第一阶段种植水稻,第二阶段种植茄子和辣椒,丰富百姓“菜篮子”。长慈霞介绍,轮作能充分利用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合理轮作,还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

  6月的一天,长慈霞与洪任何交流并到稻田查看后发现,近三亩水稻叶片从下部开始变黄,生长缓慢,出现典型的“黄化”现象。“这是地块平整肥力不均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长慈霞当即邀请厦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团前来调研指导开出“药方”,“针对病原,要科学选择肥料、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适当排水晒田,同时要撒施黑白灰……”她事无巨细地指导种植户增加复合肥、加强田间管理。

  几公里外的后壁地,长慈霞常常与种植户胡如交流茄子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这里种植20亩茄子,亩产能达2万斤。”长慈霞说,这对种植户来说利润可观,因此她决定推荐引种这一品种到洪任何的农场。水稻收割后,这片土地上将在9月建起蔬菜大棚,实验试种汕新3号和黑娇2号F1两个茄子品种。

  长慈霞一遍遍耐心讲解新品种的优点和特点,手把手地传授种植技术,“小长为我们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洪任何说,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还愿意这样俯下身沉下心,真的很难得。

  愿意学肯吃苦

  为农户架起智慧桥梁

  “我的舞台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

  只要村民在农业生产上遇到技术难题,长慈霞总是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帮助解决,遇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她就把样本和数据带回原单位,让更多专家一起为农户出谋划策。

  “看到她那么认真,大家也就更有拼劲和闯劲了!”与长慈霞一同在祥平街道担任科技特派员的环境设计师汪娟娟说,长慈霞正带动更多年轻人,用青春的智慧和创新的思维投身田间地头,为未来农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见证者。

  整地开沟、土壤消毒、种苗引进、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长慈霞成为科技特派员以来,她的身影一直活跃在各个现场,过溪村芭乐和甘蔗种植基地、古茗山百果园、卿朴村(中洲岛)果蔬基地、后壁地茄子大棚、大叔农庄、内林水稻田等地遍布了长慈霞的足迹。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主动了解核实农户的最新产业科技需求,提供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素质和增收能力。

  “年轻一代正成为我市科技生力军。”市科技局社会科技处处长庄如真说,越来越多和长慈霞一样的年轻人愿意学、肯吃苦,他们在科研机构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资讯传送到田间地头,有的已经开始独当一面帮农户答疑解惑。

  长慈霞认为,这不仅仅是她帮农户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更是向农户学习本领和积累经验的好机会,“我的舞台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只有扎根田间地头,才能了解农民需求、办好实事,使自己的学识派上用场,同时学到真本领。不少经验丰富的农户,我甚至还要向他们学习和请教。”长慈霞说。

  她还记得一位种植户说过:“有人经验足够丰富,路过田地一眼就能看出有什么病虫害、每亩大概多少产量。”长慈霞暗下决心,在未来也要成为那样的行家里手。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