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瞧瞧 活色生香的宋代生活
本报资深媒体人李之杨《访宋:一本书让你变成宋史通》出版
2022-08-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人物名片

  李之杨,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在厦门日报社从事采编工作十余年。近年来专注于宋史,特别是宋代制度、社会、生活史的学习和研究。

  ▲《访宋》插图:《冬日婴戏图》描绘了孩子和猫咪玩耍的场景,孩子手中的小旗和孔雀毛,大约就是最早的“逗猫棒”。 (中国法制出版社 供图)

 

  ▲《访宋》插图:从宋代开始,白菜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主菜”,宋代《野蔬草虫图》即以白菜入画。 (中国法制出版社 供图)

  本报记者 许舒昕

  您能否想象,宋人也像现代人一样爱猫,点外卖,半夜不睡在外面“浪”?您可否知道,宋代绝大部分爵位不能世袭,不需要玩“嫡庶之争”?想沉浸式体验宋代社会生活吗?不妨翻开这本书,跟着作者一起回到宋代。

  资深媒体人、宋史研究者李之杨的处女作《访宋:一本书让你变成宋史通》(以下简称《访宋》)日前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该书爬梳海量史料细节,从现代人的视角对宋代社会进行全景描绘,讲述了宋代夜生活、城市管理、体育娱乐、宠物、政府及官民收入等方方面面,致力于打破不少人的刻板印象,揭示宋代的真实样貌。

  近日,李之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写作背后的故事。

  宋代夜经济发达  读书人爱养猫

  记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您为什么偏偏锁定了“宋代”来研究?

  李之扬:我读本科和硕士学的都是历史,知道宋代很特别。2008年,我在采访一位我很欣赏的歌手时,随口问了“最想穿越回哪个时代”,对方说想回到宋代,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这让我对宋代更加好奇,后来我就开始创作以宋代为背景的小说。2014年,我开始强化小说的“宋味”,大量买书读史料。我偶尔在厦门日报《海燕》版上写些有关宋史的文章,也常跟朋友聊宋史,不经意中“撞”上出版社编辑的朋友,于是出版社找到了我。2019年,我正式提笔创作。

  记者:您将本书的写作主题定义为“宋代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且多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从这个角度切入很新颖,您是如何想到这个写作主题的?

  李之杨:宋史大家邓广铭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我在读宋史时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事物、现象的源头其实都在宋代,譬如夜经济发达、读书人爱养猫、女性读书被鼓励、医疗和公益事业受重视等。尤其是宋代打破了读书人和普通人的“次元壁”,文明得以惠及普通人——这正是宋代最吸引我的点。

  《厦门日报》报道  助力我改书稿

  记者:书中做了大量的注释,您在写作过程中有发现什么有趣的资料吗?

  李之杨:《访宋》介绍的是宋代时期全国的情况,由于宋代福建文化鼎盛,书的福建味很浓,以苏颂为主角的史料较多。譬如,我写了苏颂考科举的过程,还有著名的熙宁三舍人事件,提到他曾为杭州人设计自来水,跟婢女聊京城果子行,参加宴会坚持戴幞头不露发髻。我引用了不少《本草图经》里的内容,还去同安拍摄了水运仪象台复制品作为书中插图。

  有一条资料来自《厦门日报》。我本来按传统说法,说保生大帝名为“吴夲”。2021年4月19日的《厦门日报》报道了专家最新研究成果——《保生大帝正名:吴本》,我认为很有道理,就改为“吴本”,这是我修改书稿时发生的事,很有趣。我在饮食篇讲到了建茶和闽人斗茶风俗,在出版篇讲到了建本和闽人发明了带香味的椒纸。我记得《厦门日报》出过带茶味的报纸,我觉得这是一种历史传承。

  这本书中的叉手示意图,画师临摹的是我的手势,我当时是请了一位朋友帮我拍照。我最初看到《事林广记》对叉手的文字描述时,还没有发现哪部剧里有叉手礼,摆弄了很久才明白两只手要怎么放。现在影视剧中比较常见叉手礼,说明大家在慢慢了解宋代,这是一种好现象。

  科普读物写法: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记者:写历史,学术的严谨和理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不接地气。您在后记中也谈到,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宋代,尽量兼顾趣味。这两层逻辑您是如何打通呢?

  李之杨:最近看到两句话,“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如果你没有办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你所学的知识,你就没有真正学会它。”这讲的是有效输入和输出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科普读物的写作方法——先做加法,阅读海量资料;再做减法,把海量资料转化成简单的文字。对于历史科普作者来说,我认为要先消化大众不太了解的史料和学术著作,再用通俗的话复述出来。

  至于严谨,我基本上是按照论文写作的规范做脚注,引用的资料达到282种,可以说是一个小型宋史资料库,读者可以比较放心地阅读,也可以按图索骥,去探索更广阔的宋代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连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