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与人性融合呼应
省作协副主席林那北小说《每天挖地不止》在厦举办新书分享会 这部小说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为载体,展开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
2022-08-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林那北在现场分享。

  文/本报记者

  罗子泓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近日,林那北长篇小说《每天挖地不止》新书分享会在厦门市新华书店·中山新华图书城举行。现场,小说作者、福建省作协副主席林那北与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郑国庆,文学评论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勇就小说中“人与物的相互渗透”进行对谈。

  【名片】

  林那北,本名林岚,福建闽侯人,现居福州。当代著名作家,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锦衣玉食》《我的唐山》,小说集《寻找妻子古菜花》《请你表扬》《唇红齿白》,长篇散文《宣传队,运动队》等26部著作及9卷本《林那北文集》。

  【故事】

  为写福建风物

  每天去鱼丸店“蹲点”

  《每天挖地不止》写了四年,是林那北写作生涯中历时最长的一部小说。除大漆外,读者还能在小说中读到茉莉花茶、榕树、鱼丸等福建元素。

  林那北分享了几个有意思的创作细节。比如,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做鱼丸的高手。为了不让他在自己笔下漏出破绽,林那北连续一周中午都去鱼丸店蹲点。“店主看我脸熟,才愿意把做鱼丸的过程告诉我。”此外,小说中还有不少关于茶的描写。为此,林那北特地拜访福州茶企老板,请他做“技术顾问”,茶树什么时候剪枝、采摘,几斤茶青能做一斤干茶等知识,她都学了个遍。

  福建的山川、人物都被林那北融进这部小说中,她也期待小说能为福建读者带来更多亲切感。

  漆器物性与人性的融合呼应

  小说故事发生在福建沿海村落青江村,村里有一座非常罕见的、用大漆做门的乌瓦大院。大院主人、故事主人公赵定力在进城看病后,回到家族世代居住的乌瓦大院,开始不停挖地,寻找祖上留下的一个装满财宝的大铁罐。原来,赵定力的祖母谢氏是一位漆器大师,他们的家族与大漆有着颇深的渊源。小说以赵定力的视角为切入点,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为载体,一个家族的百年故事就此展开。

  林那北研习漆艺多年,她不仅注意到了大漆的文化价值,更将其品质特性挖掘出来。“大漆的物性投射在从事漆器制作的女主人公身上。她个性刚烈,被背叛之后有决绝之姿,某种程度上和漆性非常相似。”郑国庆表示,人与物相互渗透的特点在小说中展露无遗。

  在林那北看来,漆虽无口耳鼻,却是充满灵性之物。“它对温度、湿度甚至是制作环境等要求极为苛刻,在柔软和刚硬之间有自己的平衡。”林那北说,大漆未干时具有流平性,柔软且流动性强。一旦漆器完全制成,就会变得坚强有骨气,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长时间保存,但轻轻一磕,又会粉身碎骨。

  终日与漆器相伴的谢氏,就浸染了漆的气性。年少时,她敢于挑战传统父权制社会的权威,自主选择了漆艺和婚姻;当丈夫违背誓言后,她跳出传统女子自怨自艾的模式,建造乌瓦大院、精心打扮自己、打磨漆器、抚养后代,活出了自己的态度和原则……人是造物者,反之,物也塑造了人。以“漆”为线索,《每天挖地不止》实现了物性与人性的融合呼应。

  家族命运和历史的紧密相连

  徐勇评价《每天挖地不止》,认为其兼具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有别于其他“不能着地”的架空小说,该作品借助漆、茶台等物品,让故事沉浸到东南亚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中。林那北说,自己从事过地方志、历史纪录片等相关工作,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创作小说时,她此前了解到的华侨下南洋的故事、家族发展历程等都成了素材。

  从赵定力祖父赵礼成下南洋在槟城谋生、常年远离家乡、踪迹无人知晓,到谢氏通过一笔笔海外侨批、建成青江村独一无二的乌瓦大院、养育后代等,整个家族的命运一直和历史牢牢联系在一起。

  林那北表示,福建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元,将小说放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不仅有利于拓展其广度和厚度,也能增加人物命运的独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连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