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旦后》
一曲衷肠寄故园
2022-08-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旦后》剧照。

为实现艺术追求的林波儿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

  ●杨秀晖

  “2022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舞台剧《旦后》,经修改提升后,于日前在闽南大戏院小剧场上演。该剧改编自黄宁创作的长篇同名小说,舍弃了女主角林波儿与红英这对母女俩与蔡阿头的鼓浪屿往事,也淡化了初至香港时和柯青峰的纠缠。从戏剧结构而言,主次有别,情节循序渐进,林波儿与男主角阿南的春秧街邂逅,铺就了通往高潮的必经之路。

  这是因应时间长度的裁选和折中,也十分考验编剧和导演的水平与用心。林波儿方与柯青峰方的矛盾,代表着正反两方对厦语片以及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前因如何,爱恨交织,均用几场戏承前启后。“1950年,春,片场”,场景切换,灯光变幻,林波儿内心独白的炸裂式表演,陷入伤感往事,“柯青峰……我们来香港时,是他收留我们在戏院,那三年,我没有一日过得好,他人面兽心,好色贪婪……”暴雨惊雷声突起,一个跌倒,全场放暗,追光灯把波儿罩在其中,场易灯亮,白云马上过来搀起,又进入下一场。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得矛盾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拖匝、不冗长,多细节多侧面反复强调,更容易形成观剧印象度。

  特殊的年代,一众乡亲在海外相扶相契,亲如一家。在香港的春秧街上,阿南说起各色人等如数家珍,“那是街口的陆阿姨,她卖的蔬果最新鲜;那是街尾的蔡阿姐,常常不收我钱;这位是晋江来的陈阿伯,识文断字,为大家写家书回乡的呢。我们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热热闹闹的歌舞场景,送花送果,以沉浸式表演的形式完成了与观众的互动,手中道具赠予观众,和观众击掌、热情招呼,充分展现福建乡亲团结互助的最真挚的情感,感染力极强。

  《旦后》一剧中包含有许多传统元素,南音之媚,歌仔戏之美,“戏比天大”的主旨,表达了厦语片极短暂的繁荣时期里,从艺人员内心的坚守和付出,也从另一方面传达了人在低谷时更要坚持理想、追梦前行的重要性。林波儿在乡亲的帮助和资助下,完成了《南洋之恋》的拍摄。红姨把积攒许久要拿去当棺材本的钱,也拿出来当拍片的费用。困顿而复杂的年代,打拼挣扎,御风直上,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掌声响起”,曲调柔和,林波儿一身红绒衣,礼帽盖额,短面纱半遮蛾眉,整个人摩登时尚。这个场景的设置,是一个极好的恩宠时刻。轻歌曼舞中,慰藉观众的情感,回馈了观众内心的需求。

  来自厦门理工学院表演专业的一众青春派演员,表演力可圈可点。他们情绪饱满,不过分做作,脸上有戏,眼里有光。演员自身与角色之间一定会有差距,是全身心地活在角色之中,还是抽出角色看自己,确为一个深刻的命题。

  剧无完美,只能说越改越精。《旦后》一剧,仍有细枝末节可兹精进。比如,传统戏曲表演的特点是程式化、虚拟、自由的时空,写意传神。但话剧、舞台剧不同,它们需要营造写实感与现实感,道具与投屏如何更精致且融为一体,尚有空间。

  整体而言,瑕不掩瑜,舞台剧《旦后》已经很好,我在中间的几场均被感动落泪——为海外闽南乡亲勇敢拼搏、爱乡爱土、互助互信的精神,也为全剧所突显的青春与朝气的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连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