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影像讲述厦门故事
2022-08-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赵建军(受访者 提供)

  本报记者 庄筱婧

  “咔嚓”一声,在惠和石文化园热闹的人群中,一位老先生沉稳地举起相机,用镜头定格了眼前这场浪漫优雅、简约清新的集体婚礼。

  不久前,赵建军受邀参加湖里区七夕集体婚礼。退休前,他是厦门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也是湖里区文化馆副馆长。退休后的他,还继续活跃在文艺圈,持续关注这座城区的发展。

  抚摸着相片,赵建军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湖里的嬗变。今年70岁的他,作为特区建设者的一分子,想说的都在照片里。

  “爱凑热闹的人”

  走进赵建军的书房,这里有着几千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及大量特区建设历程中精彩瞬间的影像资料。他的两台干燥箱里,放着十多台新老相机和二十来个镜头。

  在湖里工作居住的30多年,他拍摄、收集了上万张湖里不同年代、不同场景的摄影作品,组织参与了特区建设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等大型摄影展览活动,拍摄和收藏了众多湖里建设的历史图片资料,以镜头讲述亲历故事,用快门记录永恒瞬间。

  上世纪90年代,赵建军或许是厦门最早一批拿上瑞典哈苏中画幅相机的摄影师。按赵建军的话说,他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湖里哪里有重大事件或者节庆,哪里就有他背着相机的身影。

  记录“那个时刻”

  小心翼翼翻开厚厚的相簿,第一页就是赵建军引以为傲的作品——那是1999年12月31日,一场跨世纪大型文艺晚会从晚上八点半持续到凌晨,背景是海沧大桥。伴随着歌舞、烟火、欢笑和眼泪,人们迎来了千禧年的世纪钟声。

  跨世纪照片的背后,是赵建军的用心。“当时用的是胶片相机,需要通过多重曝光才能将舞台、灯光、烟火融合到一张相片上。胶片不比数码相机,效果好不好,冲洗出来才知道。能把跨世纪的精彩瞬间很好地定格下来,真是很幸运的事!”

  1998年,湖里区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当时已在区文化馆工作的赵建军嗅觉敏锐,计划拍摄一张湖里工业区的全貌图,记录经济特区建设的变化。

  哪个角度最有代表性?赵建军选择了一张1983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中湖里加工区的照片、一张1988年湖里工业区建设的照片,决定在原来照片的视角上取景拍摄。

  找到同一个取景地并非易事。赵建军连续多天徒步上山寻找,由于当时使用胶片相机,制作长片需要多图拼接,而仙岳山上架设的高压电塔和电线遮挡了园区,当年也没有数码修图技术能处理照片,他找了很多角度,都无法拍摄出符合他心中标准的照片。

  最终,赵建军选择将镜头“越过”高压电线。赵建军向相关专业人士说明来意、寻求帮助,在充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带着相机爬上了高压电塔,在最佳的视角完成了“湖里工业区全景”的拍摄。“虽说有专业人士指导和看护,但老实说,当天出家门的时候,还真的担心自己回不来哩!”赵建军打趣地说。

  这张珍贵的影像,成了今天湖里记忆回溯的一个依托。照片是瞬间的艺术,凝固了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场景,让刹那成为永恒。

  留存“那些温暖”

  赵建军不总是拍大场面,也喜欢留存人间温暖。

  翻开赵建军精心收藏的一组照片——照片里,同一套畲族凤凰装,在不同女子身上流转;昔日头戴头圈的妙龄少女,在另一张照片里,她已戴上象征已婚的凤冠。

  从1998年至2018年,20年来赵建军多次为钟宅一户畲族“五好家庭”拍摄身着传统畲族服装的全家福。眼见着长辈老去、儿孙成长,窄窄的相片凝聚了几代人的聚散离合,背后又承载了钟宅的世代变迁。正如赵建军所说,“摄影讲究的是历史的延续。”

  窗外夕阳西下,赵建军望着老照片微微出神。他在想,趁现在腿脚还灵便,再把过去拍过的地方再拍一遍,为社会留下一些影像资料。“多年后我不在了,还会有后来的摄影师继续拍,继续用影像讲述着厦门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连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