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邻右舍
我的邻居
汪金铭
2022-08-1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在厦门生活40多年了,前后搬过多次家,每住一处都有幸遇到好邻居。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厦大成家,住上单间宿舍,邻居也都是年轻夫妇,大家率性交往,几乎每天都要串门。由于邻居都是年轻教职工,流动性大,当年的邻居后来都陆续“出道”:有党政领导、银行行长、律师法官、企业老板,更多的是专家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家先后搬进各式“火柴盒”建筑,防护网、铁门多了,邻居也相对疏远,但我和邻居都相处融洽,真正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

  最初住上套房时,我隔壁住着阿公阿婆。阿公身体欠佳,日常起居靠阿婆照顾,他们家经济状况一般,但从阿婆举手投足间可看出她出身不凡。阿婆很会过日子,平时她到市场买回的海产品大多是廉价货,却能做出美味海鲜大菜。她常做的虾仁菜肉丸尤其好吃,也时不时送些给我们,我太太学会了这道菜,儿子特别爱吃,还向同学炫耀,说是独家“虾饺”。阿婆和善,我们从其门前经过时,总不忘打个招呼。有一天傍晚,我又路过,未见阿婆,只见阿公默默在门口枯坐,便问:“阿伯,您吃饭了吗?阿婆呢?”阿公喃喃道:“她一直睡、一直睡,都不煮饭给我吃。”我一听顿觉异常,赶紧推门进去察看,被眼前景象吓了一跳:阿婆躺在地上,呕吐污秽沾满一身一地。我立马招呼邻居小伙,将已昏迷的阿婆背到马路边,拦了辆的士直奔医院,并通知她在外地的女儿。那天,虽然把自己刚买的唯一一件品牌衣服弄得脏兮兮,但为抢救老人出了力,我心里还是暖暖的。

  能做邻居是难得的缘分。记得住在莲花新村时,我家对门是位大胡子老外,在电视台任英语编缉,名叫马克。他待人热情,连我那刚从乡下来的老妈都说,老外特有礼貌,不像小区的一些邻居,天天碰面连点个头都没有。老外和老妈尽管语言不通,但比手画脚却聊得有来有去,马克的家事、他们爱吃啥,都是母亲告诉我的。因为母亲,我和马克的交流也多了。马克说,他本来可以在北京、西安工作生活,但还是选择了厦门,因为厦门很美,厦门人也好。他说自己喜欢厦门美食,尤其是姜母鸭,他的太太和女儿来厦门看他,他就带她们去吃姜母鸭,两只鸭连同姜都吃光了。

  “择居仁里和为贵,善与人同德有邻。”住在厦禾路时,我家对门住的是国企纪总、医生纪姐一家,我们两家往来热络,可相互寄钥匙、拿米面。“二纪”夫妇是热心人,常常给我们捎来从翔安老家带回的新鲜蔬果。那年,我母亲得了严重的类风湿病,需天天打针,纪姐知道后主动每天晚上来我家义务打针,至今想来,我仍感动。莫兰蒂台风来袭时,我家本已关好的窗户居然被吹开了,我和妻子都在值班,城市交通完全瘫痪,根本无法回家,是他们帮忙进屋,顶着狂风骤雨把窗关上,避免了一场大灾。都说“积善门中生贵子,怜贫宅里有长福”,纪家孩子特别有出息,考上名校并在名企工作。有天几位邻居闲聊,大家都说我们楼风水好,一个门梯出了好多学霸。我笑笑,其实,邻里和谐、互帮互爱,就是最好的风水啊。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陈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