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瑞真
日前,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沈惠芬在厦门文史沙龙,从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侨批入手,通过“跨国家书”对战争的描述,讲述华侨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遭遇,构筑中华民族的抗战集体记忆。
屠杀惨状“笔难尽言”
“九一八”事变后,东南亚华侨各界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1946年间,以东南亚华侨为主的海外华侨为抗日救亡运动捐助了超过30亿元的巨款。这也是东南亚华侨惨遭日寇重点迫害的主要原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侨批,真实记录了华侨亲历者、受害者及幸存者的战争记忆。现场,沈惠芬在屏幕上展示了几封侨批。
“此次进行大屠杀将及两星期之久,华侨被杀者百念(廿)余人,菲人被杀者三十六千人以上,情形甚是可惨,不可言状。”这是旅居菲律宾怡朗华侨郑勋专于1945年11月3日写给福建姐姐的一封侨批,详细叙述了日军登陆怡朗后的大屠杀。
“至于日寇屠杀人民,市区中较少,唯王城内及百阁、巴两、因米沓一带地方最为惨酷,亦笔难尽言。”羁旅菲律宾的厦门文化名人苏警予,在1945年10月写给家人的书信中,悲愤之情仍难抑制,却也“笔难尽言”。苏警予还记录了他的居所周围,盟军轰炸“死伤多人,殊甚可怕”,日军从马尼拉败退时,“作有计划的放火焚烧……市区被毁三分之二以上,所有大建筑物,均付之一炬,精华尽去,顿成废墟,一时火焰冲天,爆炸声如雷声,全市尽成火海,伤心惨目”。
沈惠芬认为,书信的隐私性可显示出较高的可信度,不少侨批都对大屠杀的惨痛难以言表,说明战争的惨烈超出了人类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
成为战争史研究的特别视角
今年是“七七”事变85周年,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亚太浩劫。
“太平洋战争期间,东南亚华侨人口伤亡约39.7292万人、财产损失超过18.992847608亿元美金。东南亚华侨所遭受的战争创痛,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沉重一页。”沈惠芬认为,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侨批,从离散者个体的不同角度,反映了华侨在战争中的生命财产损失、心理创伤,具有独特的资料历史价值,成为战争史研究一个特别的视角。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侨批,是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教科书。沈惠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太平洋战争时期侨批的收集与研究工作中,以华侨的视角,以富有情感的、个体的战争记忆,构建中华民族宏大的抗战叙事。
责任编辑:连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