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内涵要义 汲取思想伟力
——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心得体会文章选登
2022-09-01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当前,我市正在持续兴起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热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彰显着强大实践伟力、饱含着深厚人民情怀。

  高校是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其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深入研究、诠释、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提升厦门高校思政工作和理论研究水平做出了贡献。本期“特区论坛”特邀该院三位教师,结合各自研究方向,从不同角度围绕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撰写心得体会,供广大读者交流讨论,以期进一步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深刻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鹭江两岸如画美景。(本报记者 黄嵘 摄)

  ●王爱萍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坚持大历史观和战略思维,进一步回答了:

  中国之问——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世界之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程中如何为解答世界向何处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谋大同。

  人民之问——如何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并过上美好生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时代之问——新时代如何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引领时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于帮助国际国内社会及时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全面精准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之路

  道路决定命运。“走自己的路”,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阐释中国道路应上升到文明论高度,揭示其内在的文明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开创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现代化以新的文明内涵,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 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中国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是对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为人民续写美好生活新篇章指明了前行道路。

  中国之治

  治理影响人心。中国之治的出场有其历史必然性。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面临许多新任务新挑战。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已经找到符合自身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当前,应从制度文明和治理效能高度看中国之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在制度文明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把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有效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

  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人民需求永远是“中国之治”前行的“动力引擎”。在新时代,用“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以“中国之治”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持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中国之理

  道理蕴涵真理。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总体而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非常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非常危险的被动。我们要从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如今,我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因国家弱乱而产生的问题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中国开创“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全新模式,共同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句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胸怀,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世界和平的一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之,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意义之一就在于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文明意蕴。我们要“用学术讲政治”,有理有据地讲清讲透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完善治理的责任,不断增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能力。通达幸福生活的道路不尽相同,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这本身就是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如今,中国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迈进。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

  ●林婷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安全思想体系的出发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国家安全复杂多变形势下,增强治国理政的忧患意识,在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表明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基本取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专题中关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大安全格局”等重要论述,加深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对于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质特征】

  具有更宽广视野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从取得民族解放到推动民族复兴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始终围绕中国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符合人民利益的伟大实践,完成使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事业的核心主题,贯穿始终。国家安全以人民幸福安康为前提,国家安全工作的内容紧紧围绕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各个领域,其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要保障国民安全和利益,可以说人民性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本质特征。

  以人民性为立场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其视野不仅涉及中国人民,还包括亚洲人民、世界人民。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基因上说,始终具有一种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开放胸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全球性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传统与现代安全问题复杂交织。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大势,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考中国乃至全球安全问题、谋划实现和平与发展这一全人类共同利益,充分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所体现的人民性具有更宽广的视野,饱含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的天下情怀。

  【根本核心】

  坚持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

  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的是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安全思维,国家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因为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的特定对象是国家,没有了国家这一载体,何谈国家安全,而政治的核心即国家政权,政治安全直接涉及国家政权的稳固。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同时,国家安全必须是与发展相统一的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实现国家强大,是最高境界的安全。离开了发展,安全最终也会因为实力的缺乏而变成“脆弱的安全”。由此,统筹发展与安全大事,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需要切实抓好政治安全这个关键,

  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实施更为有力的统领和协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此,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就是要求在政治上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制度建设上,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安全治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备豫不虞】

  传承党永葆忧患意识优良传统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继承我国“居安思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民族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寻国家秩序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和潜在风险,把握国家安全工作内在规律的重要理论创新。我们党诞生于对广大劳苦大众和民族命运的忧患之中,成长于对苦难担当和拒腐防变的忧患之中,壮大于对化解风险和直面挑战的忧患之中,可以说,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法宝,忧患意识使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高度的历史自觉落实使命担当,以坚韧不拔的力量勇往直前,以与时俱进的智慧创造奇迹,党的百年奋斗创造了一个苦难辉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对于曾经在近代遭受屈辱的中国而言始终警钟长鸣,不同时期我们也曾提出过国家安全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严峻的军事外交威胁,时代的局限性形成了当时以“备战备荒”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改革开放以后,党开辟了国家安全思想的新境界,提出国家安全不仅是军事和政治安全,还包括经济、科技等安全问题。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着眼于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提出牢固树立综合安全观念,践行“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国家安全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由此可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创新并非偶然,它与我们党的国家安全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党忧患意识在新时代的赓续。

  【理论提升】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强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国家整体发展提升做出了全局性和系统性要求,这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已经从“单兵突进”转向了“全面进攻”,从局部改革转向了整体变局。改革是伴随着各个领域现代化转型的系统工程。我国正处于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新问题与老问题,内在和外在影响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呈现多元多质多向融合的复杂局面。同时,这一过程中各领域、各层次的改革在协同配合与综合推进中也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行百里者半九十”,历史经验显示,崛起的大国越接近冲刺阶段,所面临的综合压力就越大。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形势以及保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当今时代的国家安全早已不限于“保卫国家不受侵略”,已拓展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网络空间各个领域,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国家安全的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在当今时代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不仅国家安全威胁的自然空间向立体的陆海空天延展,而且向虚拟空间延伸。信息网络技术在拓展人类交往时空场域的同时,也对社会安全的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从世界来看,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人类也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不稳定和不确定。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为改革的整体推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保障。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坚定历史自信

  开启新的征程

  ●郭小燕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基础上,多次提到坚定历史自信这一重大命题,阐释和回答了历史自信的内涵和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意义。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新的赶考路上,坚定历史自信,必将能够继续交出更优异的答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什么是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价值和历史前途的坚定信心和充分肯定。历史自信不仅是对党的百年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传承的自信。一百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彻底从沉沦中奋起,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创造的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

  历史自信不仅是对党奋斗精神、历史经验的自信,也是对党开辟的历史前景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绩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用拼搏和奉献赢得的,凝聚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积累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让我们党在各种挫折和失败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修正错误,走向光明。今天我们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自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历史的自信,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导者。百年党史中的每一个历史决议,都铭刻着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自觉,昭示着最坚实、最伟大的历史自信,彰显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尤其是第三个历史决议,既是中国共产党世纪征程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千秋伟业的动员与宣示,阐述了党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充分展现了一个百年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为什么要坚定历史自信?

  坚定历史自信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道路上,只有坚定历史自信,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提高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掌握历史主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坚定历史自信是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是我们党的成功经验,坚定历史自信才能从根本上坚定“四个自信”,达到全党思想的统一,最终推动全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征程的胜利。斗争精神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总结运用好党在历史上积累的伟大斗争经验,发扬斗争精神,就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坚定历史自信是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历史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才可以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坚定历史自信,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就能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

  怎样坚定历史自信?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在庆祝建党百年、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目的就是让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丰富党史认知,保持历史清醒,增强历史自信。

  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是历史自信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历史虚无主义隐蔽且狡猾,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让正史、正确的党史观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筑牢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

  把握和运用历史经验是历史自信的关键。党的历史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这些宝贵历史经验是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有力武器,是我们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真正坚定历史自信的关键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曾说,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努力挖掘地方党史资源,坚定不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让全党全社会始终坚定历史自信,开启百年新征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陈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