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陈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和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根据市委、市政府“益企服务”专项行动要求,市财政局聚焦稳市场主体的关键环节,创新“财政+金融”的理念,加快转变产业扶持投入方式,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特点,分类设计“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牵头工信、金融、商务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帮扶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共促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政政策+银行贷款
设立技术创新基金
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研发创新
针对有增资扩产需求的工业和软件信息企业设立技术创新基金,规模150亿元,由政府和银行按5∶95出资,用于支持“白名单”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融资。该基金变传统的“事后补助”为“事前融资支持”,企业实施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最高可获项目总投资80%的融资;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最高可获得上年研发费用50%的融资。
该政策用5%的财政资金撬动了95%的银行信贷资金,预计带动企业投入超400亿元。企业只需要付出每年2%的融资成本,通过线上平台在手机上按指引点击即可申请到资金。据统计,目前该基金已为我市一百多家企业融资近百亿元,获批融资的超过60%是中小企业。
财政政策+担保
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
改善融资难问题
信用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市财政局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加持,鼓励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类贷款,在企业发生不良贷款时,由政府和银行先行偿付,再进行追偿。这种做法相当于政府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担保,打通了银行不敢贷的“堵点”。
通过该基金提供的增信功能,可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160亿元的无抵押信用类贷款。单家企业可以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银行信用类贷款,从申请融资到获批融资最长不超过20个工作日。不仅着力解决企业“贷不够”“贷不到”的问题,而且还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贷款效率。
据统计,该基金已为全市4000多户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超百亿元的信用类融资。贷款平均利率低于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100个基点。
财政政策+过桥融资
设立应急还贷资金
缓解企业流动性紧张
企业偿还贷款和新获批贷款之间经常存在时间差,在此期间很容易因为资金接续不上出现流动性紧张。为此,市财政局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应急还贷资金,为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提供无门槛免费“过桥”融资。在资料完整的情况下,企业3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申请。截至目前,已与30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服务企业近600户;共放款1000多笔,金额合计超300亿元,为企业节省过桥费用上亿元。
财政政策+保险
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力度
帮助企业对冲外贸风险
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以及物流费用大幅上涨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中小微外贸企业面临的被拖欠货款、被拒绝收货等问题也不断增加。对此,我市加大出口信保扶持力度,政府出资给予分类支持,对上年出口6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由政府购买出口信保,对其他企业按保费补贴。同时,推动保险公司按照“应降尽降、能降快降”的原则,保费费率降幅最高达20%。
据悉,该政策今年已累计支持服务小微客户3807家,同比增长72.7%,企业覆盖面从去年底的39.5%提高至43.1%,支持小微企业出口28.2亿美元,增长73.3%。
财政政策+基金
设立产业链发展和创新基金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市财政局牵头设立总规模50亿元、首期规模20亿元的产业链发展和创新基金,打造“以投带招”基金招商新模式。该基金聚焦“引实体、引产业、引项目、引经济贡献”,围绕厦门“4+4+6”现代产业体系,以项目落地厦门为前提,充分对接头部基金机构项目库进行遴选,重点投向高经济贡献度、高附加值项目,变被动等待为主动选择,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基金建立开放共赢的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国企、各区和市直部门力量,整合多方资金资源,推动项目快速落地转化。
据悉,该基金已于2022年投洽会期间与6个项目签订意向合作协议,涉及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预计未来将撬动百亿元以上的资本投资。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财政部门将继续按照“财政+金融”的创新思路,结合产业扶持政策绩效评价,统筹整合一批低效政策和资金,转变扶持投入方式,推动已出台政策扩大规模,探索更多新的场景应用,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责任编辑:陈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