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急救先锋:与时间赛跑
市第三医院心内科团队开展多类复杂高危手术,医疗服务水平进入快车道
2022-09-23 00:00来源:厦门日报

  郑武扬(左一)带领同安院区心内科团队成员为患者施行手术。

  文/本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吴彬 叶聪艺

  林珊珊

  图/林珊珊 摄

  9月7日早晨8点-9月8日凌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安院区(厦门市第三医院)的介入手术室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24小时内,心内科为7名病情复杂的患者施行了相应的手术,其中包括3台选择性冠脉支架植入术、1台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1台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1台室性早搏手术,以及成功抢救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专家的指导下,同安院区心内科团队连轴运转,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按照“整体化管理,一体化运营,同质化医疗”的原则实施托管以来,同安院区心内科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正踏入“快车道”,接诊能力、急救能力不断提升。

  心内科团队由执行院长、国内知名心内科专家谢强领衔,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武扬、张黎静等心内科专家进行指导帮扶,目前已能常态化开展难度大、风险高的多类复杂高危病变手术。

  常态化开展射频消融术,有效治疗心律失常

  4个月前,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同安院区心内科成功开展了一例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这也标志着同安院区房颤综合治疗又迈上了新台阶。目前,该术式已能在同安院区常态化开展。

  今年6月,68岁的陈先生因言语含糊、吞咽困难到我市其他医院就诊。头颅磁共振提示陈先生是急性脑梗死,心电图显示其还存在心房颤动。在外院接受一系列治疗后,陈先生的病情虽有好转,但仍未彻底根除。经人介绍,近日陈先生来到同安院区心内科进行后续治疗。

  9月7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专家带领同安院区心内科医护团队为陈先生施行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射频消融术是房颤节律控制的最有效方法,同时,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微创的方式,穿刺房间隔,将封堵伞植入左心耳,闭合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的根源,从而降低患者脑卒中的风险。因此,这种将“射频消融”与“左心耳封堵”合并的一站式微创手术是治疗房颤的最佳选择,既减少了患者分段治疗的痛苦和高昂的手术费用,又消除了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术后即可开启无“颤”无“栓”的新生活。

  当天,手术用时4个多小时,仅在患者大腿根部留下一个2毫米左右的针眼,就把困扰陈先生已久的问题解决了。目前陈先生恢复良好,已能下地行走,一家人非常感谢心内科团队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

  这是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质化医疗管理下,同安院区心内科进一步深化与总院合作,积极探索开展新技术,提档升级、取得成效的缩影。截至今年8月,同安院区已成功施行59例射频消融术,12例植入起搏器和除颤器(ICD)的手术。

  从心梗入院到打通血管,仅用时30分钟

  9月8日凌晨1时许,同安院区心内科团队还在进行当天的第6台手术时,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平静,“一名34岁的男性患者突发胸痛1小时入院,急需手术,请介入手术室做好准备!”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蔡亚滨立即组织医护人员投入到新一场手术准备中。

  该患者送来后立即行心电图检查,急诊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其心脏3根血管(即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均出现病变,右冠近端100%狭窄,前降支、回旋支中段90%狭窄,可见大量血栓影,蔡亚滨颇感震惊,“年轻人血管堵塞严重,竟像七八十岁的老人一样,情况不容乐观。”在使用抽吸导管多次抽吸后,患者体内仍有血栓不断长出。随后,医护团队又联合抗血栓药物进行治疗,终于从患者冠脉内抽出5厘米左右的血栓。从心梗入院到打通血管,仅用了30分钟,患者很快转危为安。据介绍,目前同安院区具备完善的急诊手术介入团队,成员包括林福根副主任医师、陈明辉副主任医师、胡永辉主治医师、黄娜丽主管护师、洪小坚主管护师。

  事后,医生了解到这名小伙子每天都花大量时间打游戏,长期久坐不动,并有吸烟饮酒的嗜好,导致其年纪轻轻,血管却已老化。“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在血管内壁堆积很多的‘血管垃圾’,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血管斑块。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造成心肌梗死。”蔡亚滨提醒。

  手术完成后已是凌晨4点。此前,医护人员已身着30多斤铅衣连做6台手术,耗时十多个小时。最后一台手术结束后,介入护士黄娜丽说,“一天紧绷在心里的弦终于松了下来。”走下手术台后,黄娜丽和搭档洪小坚又回到病房完成剩余的工作。当她们结束工作,准备离开医院时,不知不觉又迎来了旭日东升。

  迎着朝阳出发,又踏着晨曦回家,黄娜丽和洪小坚说,“每次看到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目光,就觉得有一股力量在支撑我们,再苦再累也都值得。”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陈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