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策论
增优势补短板 推进文化现代化
2022-09-26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林媛媛  闫中晓

  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传统文化继承、批判与创新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具体包含传统文化保护、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渗透融合发展等四个维度。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厦门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集聚效应凸显;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加深,先后荣获“中国旅游最具影响力城市”“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中国温泉之都”等称号。

  但是,厦门在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保护传承有待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尚未建成、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进一步加深等问题,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仍需对标一流,加快补齐短板。

  凸显先进文化方向引领

  加强新思想和红色文化研究与宣传。广泛调查征集厦门红色文化的史料和相关文物,深入开展厦门红色文化总体研究和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厦门市委讲师团、市社科联、基层宣讲团等各级各类队伍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各类平台的作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传推广,打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研究高地、传播基地。

  打造传统优秀文化“两创”样板。发挥厦门文化底蕴厚重、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样板。加强闽南文化生态区的群体性保护,打造“海上花园,诗意厦门”总品牌。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推广,指导扶持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提升文艺作品质量,抓好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等题材的文艺创作生产,推动文艺作品精品化。

  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围绕马銮湾新城、五通高端商务区、丙洲岛、海沧船厂、东部中心等五个区域功能承载区,建设市级标志性文化建筑空间。重点推动厦门美术馆、厦门海防馆、闽南戏曲艺术中心、闽南文化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社区组团需求驱动体育健身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等特色公共文化空间高标准建设,提升社区文化设施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增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积极性,鼓励个人、企业、组织等社会力量通过赞助活动、资助项目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进一步扩大和延长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范围和开放时间。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定期举办公益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

  推动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构建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珍藏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健全产业体系。围绕“2+3+2”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目标,实现文化产业能级提档升级。聚焦影视产业、网络视听两大龙头引领产业,落实“以节促产”战略,打造具有集聚效应和引领效应的生态产业链。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三大重点优势产业升级,提升其集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推动优势产业从“高原”迈向“高峰”。重点培育艺术品、 音乐两大产业,打响“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品牌。

  提升科技赋能。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激发文化市场创新活力,引导文化市场主体使用新技术,提升供给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改造提升文化产业链。参考国际标准,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技术和服务标准。成立产学研联盟,聚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组建数字集群。充分抓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机遇,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在更广范围集成、更深程度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价值链、生产链、创新链上各环节的应用,提高文化产业整合优化发展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国际数字文化产业分工与合作,融入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引进国内、国际数字文化产业先进和优质资源。打造一批数字创意孵化和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数字转型示范基地,塑造一批具有鲜明闽南文化特色的数字内容原创IP,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创意品牌。

  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要素集聚。加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要素集聚创新融合。加快文化企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打造海峡两岸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提升厦门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推动文化与数字、信息、市场、人才、资本、品牌等其他产业要素的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渗透融合。加强文化与旅游业、影视业、农业及制造业的渗透融合,逐步消解行业间壁垒。打造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全国文旅产业发展高地。落实全域影城计划,依托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影视拍摄基地等,吸引优质影视产业要素,打造新时代中国影视中心。培育动漫游戏、短视频、直播、网络综艺等重点业态,打造全国智能视听产业发展新高地。“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业态,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

  推动“文化+”平台共享。加快“文化+互联网”融合,加强文化的有效传播,增加文化受众范围和影响力。打造文化共享的新途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更大范围共享,向上对接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向下延伸至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等基层文化馆数字平台,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文化服务的需求。

  (本文为市社会科学2022年重大课题:厦社科研[2022]A01号,“厦门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发时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