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活动现场。(本版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编者按】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厦门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充满红色记忆的英雄城市。如何用好用活丰富红色资源助力文化强市建设,在新的征程激励特区人的奋斗意志,是厦门的重要时代课题。
日前,由中共思明区委宣传部、思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协办的“赓续红色史 喜迎二十大——暨用好红色资源助推厦门文化名城建设论坛”在思明举行。该活动由厦门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厦门市社会科学院指导。
论坛上,六位嘉宾立足厦门红色文化资源“家底”,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和本职工作,同与会的40余名社科界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同志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建议。本期“特区论坛”摘编论坛发言,以飨读者。
弘扬红色文化
建设文化强市
●彭心安(厦门市委讲师团团长、教授)
厦门是一座有着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红色文化铸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在当前厦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的系统工程中,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发挥着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成为精神财富
厦门鼓浪屿虎巷有福建省委机关。罗明、陶铸等革命先烈指挥破狱斗争,从监狱解救了40多名被捕同志,电影《小城春秋》具有全国性影响力。
厦门有红色伴侣的英雄故事。原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王海萍同志和省委秘书梁惠贞同志是战斗在敌人心脏地带的革命夫妻,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不朽的青春之歌。
厦门有红色战将,指挥歼灭美军北极熊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军长彭德清将军。
厦门有红色少年,福建海防前线炮火连天中淬炼出的中国少先队队歌,是宝贵的中国红色经典,是中国红色少年的鲜明符号。
厦门的红色资源不胜枚举,我们应认真挖掘梳理。
红色文化塑造精神家园
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用好用活厦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我们要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大力弘扬革命精神、破狱斗争精神、英雄小八路精神、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并不断赋予城市文化新时代内涵。塑造新时代特区精神,充分展示厦门开放包容性格、海纳百川气度和开拓进取、敢拼会赢精神,引导广大市民树立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高度的城市自信,让城市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市民对厦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红色文化引领文化建设
厦门建设文化强市有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百年芳华中,厦门产生了风华绝代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在当代的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增强厦门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我们依然要坚持红色文化引领,发挥红色文化“举革命旗帜”“展共产党形象”“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作用,以创新的方式继承传统,让红色主旋律作品与现代艺术媒介更好融合,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精神力量。
创造性用好
厦门特色红色资源
●冯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动厦门红色文化创造性传承发展,需要在厘清其相应资源优势和面临问题基础上,在存量与增量的统一中激活其内在文化价值。
厦门特色红色资源
优势明显
从资源覆盖的时间性上看,自近代开埠以来,厦门的发展变迁始终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同向同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交相熔融,在厦门形成了跨越百年的丰富红色资源。
从资源分布的空间性上看,厦门红色资源呈现出“两个集中”:一是在著名景区集中分布,体现出红色资源与景区景观资源的集中;二是在老街老巷集中分布,体现出红色资源与市井生活风貌的集中。
从资源体现的代表性上看,厦门拥有能够代表党的百年各个时期的典型资源,几乎涵盖了红色文化发展各个主要阶段;也有能够代表红色文化百年历史中重要人物和群体的典型资源。
用好红色资源
应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已核定资源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两个历史阶段,创造性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潜在效能仍需要进一步释放。
二是与旅游资源高度集中的区位优势需要充分发挥。打造更多与旅游资源等量齐观的“烫金名片”,进一步将红色资源空间集聚带来的流量“变现”。
三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载体和路径还有待进一步创新。从传播主体看,要多方发动引导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融入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事业。从传播载体看,要满足从展示展陈的物理动态性上升到即时观看、即时互动、即时反馈的情感交互性要求。从传播路径看,要更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介信息流动性强的特点。
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
讲好厦门故事
就红色资源主体来说,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核心在人。红色资源“在地化”的特征内在地要求“本地人”作为资源“活”的要素而发挥主体作用。应当充分激发厦门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只有更多的厦门人来讲厦门故事、讲好厦门故事,才能让厦门红色资源的精神力量更好地转化为厦门力量。
此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索地域特色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之道,从文化对人吸引力的内在规律上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理,只有充分彰显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才具有突破地域范围的深厚根脉和底蕴。
建设红色文化
汇聚磅礴力量
●张侃(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厦门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承担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红色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以红色文化激发人民的情感能量,构建与红色文化相通的情感结构,通过大众实践的普遍参与,构筑主体性意识,发挥历史主动,为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汇聚磅礴力量。
红色文化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构件
当代政治哲学学者普遍认为,塑造共同体的记忆和符号以发挥政治能动性,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相同历史记忆带来的归属感和认同意识是现代国家存在的重要前提,成为动员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力量源泉。当代中国是传统中国的发展,是革命中国的延续,更是改革中国的拓展。“传统”具有连接过去与现代的功能,在20世纪中国的演变过程中,革命是最为关键要素之一。中国共产党革命不仅挽救了处于生死边缘的中国,而且让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因此,革命历史已经内化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革命历史的天然延伸,既有外在物质载体,也有内在的精神本质,由此形成了红色文化的内核。红色文化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抗争和奋斗的历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成为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的重要意识构件。
红色文化
是团结同心的情感纽带
从文化传承的实践来看,价值观形成既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合成过程,认同基础来自于日常生活,参与实践是形成认同的直接路径。因此,要通过红色文化建设,实现红色文化的“落地”和“入脑”“入心”。
发掘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一是有效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文献资料,均应保持其本真性或原真性,以提供尽可能完整的历史信息。二是开展客观深入的科学研究。依据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要求,充分占有材料开展实证研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还原”历史真相,恢复本来面貌。
培育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情感认同”的驱动力可以影响社会意识并形成有效动员。仁人志士“革命情结”激发了人民投身革命的热情,为了崇高的目标勇于斗争、敢于牺牲。因此,在红色文化的弘扬过程中,注重情感要素的挖掘和历史场景的复原,重构个体与群体的生命联结的历史片刻,以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凝聚奋斗力量。
把新中国国旗插上厦门岛
革命遗址保护意义重大
●陈燕飞(厦门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半个月后,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发起了解放厦门战役。
1949年10月24日,厦门岛解放的第五天,《人民日报》头版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长篇报道《把新中国国旗插上厦门岛》,向全世界详细披露了解放厦门岛战役的情况。报道中描述了将新中国的五星红旗插上厦门岛的血与火的战斗经过。自从解放厦门的战斗号角吹响后, 人民日报在重要版位对解放厦门战役的情况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跟踪报道,这在解放战争中是少见的。
神山是厦门岛北侧的制高点,是国民党军拒守厦门北部海滨的核心支撑点,夺取神山是登陆作战的标志性战斗,为了将新中国的五星红旗插上神山,先后有9名战士扛着红旗牺牲在冲锋的途中,最后一名战士才将红旗插上主峰。
神山战地旧址应成为厦门一处重要的革命历史旧址。首先,神山战斗是解放厦门的标志性战斗,厦门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仅有三次兵团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之一,而且是第一次,对之后的渡海登陆作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解放海南岛战役,毛主席专门指示第四野战军到福建来向华野取经,吸取经验教训。其次,厦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个月后解放的一个重要城市,战士们是高举新中国的国旗解放了这座城市。再次是当年的战地痕迹还在,由于属于部队营地,没有过度开发,当年的地堡还在,地形也比较完整,这样的战地旧址在厦门已经很难找到了。
为此,厦门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向市委宣传部推荐这一革命旧址,争取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协助与部队进行联系,争取共同保护开发利用这一旧址;利用研究会的渠道和影响力进行广泛的宣传,争取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2021年建党100周年,神山战斗旧址得到了全新的保护建设。
在厦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神山战地旧址已经建设成为军地联学共建神山教育基地。建设神山战地旧址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广场是我市保护、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典型案例,成为厦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重要举措。近年来,已有上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和大中学生们来到神山战地旧址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广场,追忆先辈足迹,缅怀先烈英勇事迹,激发革命感情。
先烈们的英雄壮举已经渐渐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泯灭。神山战地旧址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广场,已成为厦门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记。
“嵌入式”教育
创新青少年学党史模式
●巨东红(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央强调,在“四史”教育中要突出青少年群体,把握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习惯,组织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嵌入”本来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现在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思明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走出一条嵌入式发展之路,以学校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为主体的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体系;以学生为嵌入客体,同时也注重其主体性,教学相长;在嵌入过程中,打造全域学习教育空间,坚持全方位培根铸魂,丰富学习教育内容,创新党史教育形式,拓宽学习教育载体,注重榜样效应,形成了“课程+研学+活动”三融合的党史学习教育模式;嵌入效应上,青少年及其家长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满意度高,积极性高,党史学习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强。
发挥
课堂主阵地作用
教师是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最重要的主体,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持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促进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坚持全方位育人育才、培根铸魂。
创新
党史学习教育形式
青少年是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客体,思明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遵循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开展宣讲式教育、研究式教育、沉浸式教育、竞赛式教育、展览式教育,不断创新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设计上,思明区教育局鼓励学校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党史学习教育的“校本课程”,一是将“四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二是提倡党史学习教育与五育融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教学。
打造
全域学习教育空间
思明区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丰富的红色资源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思明人,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思明区采取“课程+研学+活动”融合的方式,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教学互动、与科技联姻、与文创嫁接,打造全域学习教育空间,实现校内外红色研学资源无缝对接,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引领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伴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互联网+”成为青少年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途径。我们应利用好“互联网+”,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追寻刘惜芬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黄坚定(厦门市群惠小学书记、校长)
刘惜芬烈士,于1930年至1935年就读于群惠小学,之后走上革命道路,为党的解放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年仅25岁。为弘扬刘惜芬“勤奋好学、关心疾苦、对党忠诚、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让群惠小学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学校进行了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使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办学的特色之一。
进行基地建设
实现场景体验
在中共思明区委宣传部大力支持和协调推动下,学校加强基地建设,打造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被思明区确定为“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创建“刘惜芬大队部”。摆放刘惜芬塑像,展示刘惜芬生平事迹《火红的青春》,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刘惜芬大队部”的命名,更是增强了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新建国防教育基地。建成了国防教育展区,由“海防教育体验馆”和“国防教育长廊”两部分构成,既有舰艇、舰载机模型,又有学生现场体验的望远镜、传声筒设备,还有国防教育的军事知识展板,开放式、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使基地成为学生最喜驻足的校园一角。
建造“刘惜芬街心公园”。该项目由区市政园林局注资建设,刻有刘惜芬生命年轮的地面板材,可扫描读取的各种文字、图片、视频资源,钢结构的彩色棚架,兼具了党史教育、师生进出、居民休闲、游客打卡的功能,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主题公园让各类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开展主题活动
培养学生品质
学校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去施展才华、情感交流、思想对话,让党史教育落地落实。
开展“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清明节祭扫活动和新队员入队仪式。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校师生开展“学习惜芬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大型纪念活动,以大队主题会的形式,通过“瞻仰塑像、敬献鲜花”祭扫,“故事讲述、诗歌朗诵、红歌传唱”缅怀,并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邀请党员为新队员佩戴红领巾。
开展“读红色经典,忆峥嵘岁月”读书节活动。除了为孩子提供人手一册《党的好儿女刘惜芬》绘本外,还通过红书推荐、邀请外图书城“书市进校园”、红色故事会、红色剧场等多种形式,重温党史。
举行“红歌伴我成长”班班有歌声歌咏比赛。根据学生年级特点,为学生推荐《红星照我去战斗》《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不同时代的歌曲,《芬芳》一曲更是成为校园音乐节的主旋律,为广大师生所传唱。
(本版编排按发言先后顺序)
责任编辑: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