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星闪耀群星奖
2022-09-2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台前

  厦门六中合唱团摘得我国群众文艺最高奖“群星奖”,填补我市在该奖项的空白

  幕后

  厦门市文旅局以文化品牌为引领,扎实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厦门六中合唱团参与演出剧照 (厦门六中 供图)

  高甲小戏《送枪》剧照 (市文旅局 供图)

  厦门六中群舞《与妻书》剧照 (厦门六中 供图)

  本报记者 郭睿

  中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的星空亮起厦门星。

  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名单近日揭晓,全国30件(个)作品或团队榜上有名,厦门六中合唱团位列其中,填补了我市在该奖项上的空白。这也是2015年全国文艺评奖制度改革以来,福建省摘得的首个“群星奖”。厦门选送的高甲小戏《送枪》、群舞《与妻书》也成功入围本届“群星奖”决赛。

  厦门在“群星奖”上的绽放,是厦门群众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具体体现。这一现象背后,是厦门多年来深耕群众文化事业的厚积薄发,有力推动了厦门“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建设。从家门口的美术大篷车到年年有约的厦门“海之韵”合唱音乐会,从节假日的文化进万家活动到深入基层的文化惠民演出,从成立21年的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到连续举办24届的厦门市南音比赛……厦门致力于培育群众文化品牌,服务群众文化需求,搭建群众文化舞台,让群众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群众文化作品创作焕发强大生命力。来自厦门市文旅局的数据显示,如今厦门市、区两级公共文化场馆年均开展线下文化活动约1万场次,全市镇(街)文化站年均开展线下活动4000余场次。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生机盎然的群众文化生态,孕育着更多“厦门星”。

  读者可扫码观看厦门文旅融媒体“群星奖”厦门作品展播。

  福建拿下4个决赛席位

  厦门占3席

  “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第十九届“群星奖”共有145件作品和32个群众合唱团队入围决赛,集中展示了近三年我国群众文艺最新成果、最高成就,最终评出音乐、舞蹈、喜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团队六个门类共30个“群星奖”,每个门类5个,竞争激烈,含金量高。

  福建今年共拿下4个决赛席位,厦门占据3席,分别是厦门六中合唱团,厦门市文化馆和厦门市翔安区文化馆、翔安区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联合打造的高甲小戏《送枪》,厦门六中群舞《与妻书》。其中,厦门六中合唱团凭借对《我和我的祖国》《彩色锦鲤》2首歌曲的精彩演绎,成功斩获群众合唱团队“群星奖”。该合唱团近年来以清新的演唱及独特的身体打击表演方式声名鹊起,截至目前34次登上央视,32次登上人民日报微博、公众号,推出多个爆款曲目,已成为厦门乃至福建的一张文化名片。今年是群众合唱首次纳入“群星奖”评奖范畴,也是厦门六中合唱团在“群星奖”的初亮相。

  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的高甲小戏《送枪》、群舞《与妻书》同样实力不俗。前者是我省今年唯一登上“群星奖”决赛舞台的戏剧类作品,由厦门市文化馆和厦门市翔安区文化馆、翔安区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联合打造,把地下党员秘密送枪支援厦门破狱斗争的真实历史,以地方戏曲小戏的形式搬上舞台,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具厦门特色。后者由厦门六中博雅舞蹈团打造,创新性地将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书信”以群舞的形式拟人化,带来“书信”群舞与妻子独舞的交织对话,情境式演绎这封信背后的家国情怀,成为我省今年唯一入围“群星奖”决赛的舞蹈类作品。

  品牌引领

  繁荣群众文化事业

  厦门群文力量闪耀“群星奖”,离不开演出团队的精益求精,也凝聚着我市文艺界的群策群力、倾情付出。以高甲小戏《送枪》为例,市文旅局不仅组织本土高甲戏名角对该剧演员进行表演指导,还数度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对《送枪》剧本进行研讨,仅剧本修改就进行了三十余次。

  对参赛作品的反复打磨,体现出厦门创作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的匠心,也是厦门用心用情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缩影。近年来,厦门以文化品牌为引领,不断做强群众文化工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了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厦门“海之韵”合唱音乐会、厦门市南音比赛、闽南文化走透透等一批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形成了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经过多年培育,厦门群文品牌呈现出专业性、市民性、本土性、长效性的鲜明特色,比如:中国(厦门)漆画展、全国(厦门)工笔画作品展览是专业的展览平台;闽南文化走透透、美术大篷车是落在基层、开到群众家门口的文化普及活动;厦门市南音比赛、厦门“海之韵”合唱音乐会源自厦门丰厚的闽南文化土壤、活跃的群众合唱基础;连续举办21届的厦门市群众文化研讨会、长达21年活跃在舞台上的厦门青年民族乐团等生生不息,彰显着厦门群文品牌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当前,厦门拥有10家公共图书馆、7家文化馆、5家博物馆、38家镇(街)文化站、504家村(居)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发展,丰富了厦门人的群众文化生活,涵养着群众文化土壤,为更多优秀群众文化作品的涌现打下坚实基础。借力“群星奖”星光,厦门市文旅局将进一步通过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文化辅导、全民艺术普及活动,让群文服务“更细致”;通过整合资源、典型带动、宣传推广,让群文品牌“更响亮”;通过市区联动、企业联动、院校联动,让群文工作协同“更广泛”,为厦门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续写群众文化新篇章。

  【点击】

  群策群力《送枪》

  走上“群星奖”舞台

  高甲小戏《送枪》长度不到15分钟,没有华丽宏大的舞美,可以随时随地开演。“这部作品编剧是群众、演员是群众,创排的目的也是希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厦门的红色故事演给百姓看。”《送枪》辅导老师、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副团长洪炳举说。

  原创高甲现代小戏《送枪》是厦门市文化馆和厦门翔安区文化馆、翔安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联合打造的红色主旋律题材作品,讲述了“厦门破狱斗争”前夕,两名普通的地下党交通员为送枪到厦门支援破狱,与盘查的国民党排长斗智斗勇的故事。

  这是一部典型的群众文艺作品。它的第一版剧本,由厦门市翔安区珩厝社区87岁高龄的王泗水先生创作,故事也是珩厝村真实发生过的历史。2021年,挂职任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的洪炳举看到该剧本,开始推动这部作品搬上舞台。此次参评“群星奖”,《送枪》的三位演员也都来自基层,其中还有一对开服装店的夫妻。

  导演魏小春也被这部作品的题材吸引,他说《送枪》既是反映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红色作品,也是精彩的厦门故事,在创作构思时,他特别选择了富有本土特色的高甲戏加以演绎,高甲戏在表演风格上大收大放,表演程式和方言富有特色,尤其是以“丑”为美的特点特别适合刻画剧中人物个性。而高甲戏与现代题材的相遇,也是一次丰富剧种表现力的积极尝试。在魏小春看来,《送枪》对题材的把握,以及省、市相关专家、非遗传承人在创排过程中的合力打磨,是推动《送枪》走上“群星奖”决赛舞台的重要力量。

  尽管是一部群众文艺作品,但《送枪》的实力经得起推敲。省市区各级文旅部门高度重视,要把精品剧目送到百姓身边,让该剧“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全力支持该剧打磨提升。在剧本创作上,《送枪》力求突出主题、结构合理、以点带面、小中见大、紧张有序、层层铺开;音乐处理上,运用高甲戏的传统曲牌,糅入现代配器手法,在保留剧种音乐特色的同时又服务剧情需要,使观众在听觉上更具有欣赏性;导演手法上,突出角色台词的个性、动作的典型性、表演的关联性,尽可能让演员的每句台词、每个动作既有戏曲特性又有“粗粝感”。

  据悉,高甲现代小戏《送枪》排完定稿后,已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演出53场,观众人数5600人次,不仅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血脉贡献了文艺力量,也在一次次的舞台实践中继续打磨提升,追寻群众文艺作品的新突破。

  厦门群众合唱生态

  孕育“群星奖”合唱团

  合唱团斩获“群星奖”,舞蹈团入围决赛,厦门六中在第十九届“群星奖”收获颇丰。“感谢厦门市文旅局慧眼识珠,我们才有机会站上‘群星奖’的舞台,才有机会一路过关斩将。”厦门六中博雅艺术团团长陈琦说,“我们以往参加的多是教育系统赛事,这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群文比赛,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艺术之门。”

  厦门六中合唱团参赛曲目是《我和我的祖国》《彩色锦鲤》。如何将《我和我的祖国》这样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演绎出六中特色,合唱团特别邀请中国台湾作曲家余忠元先生将作品改编成适合学生演唱的同声合唱版本,采用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歌唱孩子们对伟大祖国的爱。《彩色锦鲤》是难度极大的9声部交织错综的无伴奏合唱。“这首曲目的歌词是中国民间绕口令,我觉得这个风格特色非常契合‘群星奖’的群文主题,就选择了这首作品。”合唱团团长占蓉潇介绍,参赛过程中合唱团得到市文旅局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录制参赛视频的场地也是市教育局帮忙协调的。

  厦门合唱团在“群星奖”的惊艳亮相,离不开厦门对群众合唱生态的培育。厦门群众合唱基础好、实力强,现有各类群众性合唱团体300多支,校园合唱团是其中一股重要力量。在市文旅局的支持下,厦门艺术学校还与厦门六中联合共建“阿卡贝拉”班,提升了六中合唱团的艺术水平。多年来,厦门还树立起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合唱活动品牌——厦门“海之韵”合唱音乐会、“鹭岛少年”厦门市中小学合唱展演,成功托举一支支优秀的群众合唱团从厦门走向全国。

  【链接】

  部分厦门群众文化

  品牌展示

  ●创办“闽南文化走透透”特色项目:通过互动展演、解说展示等方式让闽南文化真正在民众当中“走透透”,该项目是2017年度全国文化馆年会20个示范案例之一。

  ●连续11年打造“美术大篷车”特色品牌,将优秀美术展览送到基层,入选2011年文化部发展扶持计划,被称为“家门口的美术馆”。

  ●组建“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历经21载的发展,成为厦门市开展志愿服务和对外交流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每年创新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以“非遗+旅游”“非遗+商贸”“非遗+数字化”等模式每年联动举办百余场展示展演活动。

  ●连续举办24届次“厦门市南音比赛”,成为传承千年古乐南音、弘扬发展闽南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连续12年举办厦门“海之韵”合唱音乐会,成为群众合唱艺术交流的大舞台,大力推动厦门群众合唱工作的繁荣发展。

  ●先后举办21届次厦门市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近年来共推荐7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征文活动中获奖,成为展示厦门群文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品牌阵地。

  ●组织承办7届次中国(厦门)漆画展、5届次全国(厦门)工笔画作品展览等高规格的专业美术展览,打造了全国性的漆画、工笔画展示交流平台。

  ●依托“爱心厦门·文化惠民”“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等惠民演出品牌,每年到军营、景区、广场、社区、乡村、学校等地举办演出活动70余场次。

  ●闽南文化社区讲坛、沙坡尾文化沙龙、闽南文化夏令营等非遗传承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创建“厦门数字文化馆联合网”,整合市、区两级数字文化资源,打造出一站式数字化综合服务联合网络平台。该项目2016年被列入文化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