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周口店”外出首展走进厦大
20万年前的福建人这样过日子
●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览昨在厦大人类博物馆开展 ●展出的66件文物中,53件为首次和世人见面的珍品
2022-09-30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刻划痕麂角饰品。(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览入口处的“阿福”,它是主办者根据史料模拟出的20万年前的福建人。

  本报讯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欧阳桂莲)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览昨天起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开展,它展示了近20万年前福建远古人类的世界。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市岩前镇东北,被称为“南方的周口店”,其年代距今20万年至3万年前,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阶段和多个时期。

  万寿岩遗址还没发现前,经过考古证明,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是1万年,万寿岩遗址的发现,把福建古人类活动历史提前了18.5万年,填补了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的空白。厦大历史系张闻捷教授说,最为珍贵的是,发掘出的灵峰洞和船帆洞等遗址分布于同一座山上的不同高度,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阶段,在同一座山上上发现不同时期旧石器文化洞穴遗址,属福建甚至东南沿海地区绝无仅有。

  昨天的开展仪式也富有“文物”特色——来宾们手拿小锤往纸质小山上一敲,“小山”分为两半,露出“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文物展是由厦门大学、福建省文物局、三明市政府主办,厦大文博管理中心、三元区政府、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承办。

  这是三明万寿岩遗址文物出土以来首次外出展览,也是厦大历史上首次邀请校外博物馆进校园举办专题展览。

  校方介绍说,本次展出的66件文物,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万寿岩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13件为现有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展厅展出的精品, 53件为首次走出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文物库房、第一回和世人见面的珍品。文物涵盖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阶段,为研究华东地区古人类的起源、迁徙和古环境、古气候,以及海峡两岸古人类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例如,万寿岩遗址船帆洞挖掘出距今约4万年、面积达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被很多研究者称作是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展览将持续到明年4月,不过有几件宝贝会提前撤走“回家”。

  它们从哪儿来?

  万寿岩遗址发现于1999年秋,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此次是万寿岩遗址文物出土以来首次外出展览。

  在厦大人类博物馆展厅里,此次展出66件文物都在玻璃柜子里,据介绍,不同文物有不同温度湿度的要求。

  如何走出深山?

  此次文物走出深山,是得到批准的。它们被小心翼翼地运到厦大,每件文物都包得严严实实,至少五六层,每一层都不一样。据介绍,最里边要用无酸纸,确保不会腐蚀污染到文物,还要有珍珠棉泡沫。

  【揭秘】

  镇馆之宝现身

  镇馆之宝——盘状刮削器

  此次展览带来了万寿岩遗址上的镇馆之宝——盘状刮削器。它的意义在于它的表面是光滑的,显示福建古人类已经懂得打磨工具。

  还有“刻划痕麂角饰品”也很特别。厦大人类博物馆孙老师凑近玻璃柜说:你们看到上面一圈吗?它应该是刻上去的装饰,说明那个时候的福建古人类就懂得制作装饰品。

  还有一件文物是钙板中的化石,上面清晰可见动物牙齿,骨头。孙老师说,这相当于是福建古人类的“垃圾桶”——吃饭时把残渣扔在这里。为什么要有“垃圾桶”?人们估计说,这是他们担心把残渣扔在门口,引来其它动物。

  最早的“室内装修”

  文物展的地上,铺着巨幅黑白照片,上面是石铺地面,这是万寿岩遗址船帆洞挖掘出距今约4万年、面积达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

  这一石铺地面昨天虽然没有现身,但是,照片吸引了内行人。

  厦大人类博物馆的老师介绍说,石铺地面的石料全都是大小不一、磨圆度中等的灰岩角砾,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河滩砾石。由于发现石铺地面的溶洞本身并不产生河滩砾石,因此,它的出现,说明是当时人类携带进洞穴的。

  考古学家分析,石铺地面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古人类,为了保持洞穴干燥而铺就——船帆洞是个石灰岩溶洞,洞里的钟乳石不断滴水,长此以往,地面积水,难以居住。

  他们不但进行人工石铺地面,而且,在靠近洞口的地方,还修建了一个U形的排水沟槽。至今石块排列密致、沟槽清晰可见,很多研究者把这称作是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