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学会多问
2022-10-0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只要你认为值得,就多问吧,问值得问的人,心里多打个问号,因为这问号就是听清这世界,听清自己内心的“耳朵”!

  ●远山

  某日,于龙舟池畔散步,走着走着,逢着一捕鱼老者,便问他,如何区分野生和饲养的鱼儿。老者热心解答,忽地想到,人的一生,似乎一直都行走在“问”的路上。

  清晨起床“问”天气——人们望天,心中不停地打问号,于是望着望着,便有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俗语。出门,嘴下问路,才不至于迷路。学习,问而学,做事便顺,便成,不断精进,日积月累,便成了“高手”。夜晚躺在床上,一窗明月照心间,自省自问……便知自己所为有否缺失错漏,从而向阳而行。

  有人说,人是带着问号来到这个世界的。不停地看、听、感受,不停地问,不停地得。做个“问路人”,得个豁然开朗,于是在欣然中前行,继续探寻。也因不停地问,人生便有劲。尽管有时问而不得,但坚持问,便有了追寻的目标,便有了盼头。

  荀子曾说:“知而好问,然后能才。”郑板桥也曾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想起小时候,我是从不愿开口问别人问题的,老师每学期的评语中都有那么一句话:“该生内向,不喜问问题。”母亲常说我:“脸皮比鸡蛋壳还薄。”

  长大后,不知是哪一日,母亲突然问我:“究竟为何不喜欢问?”我思来想去许久,似乎是担心因为自己的问题问得过于简单而被拒绝;也怕自己问得多了,惹人厌烦;更怕打扰别人,给别人添麻烦,甚至怕引来其他人不友好的嘲讽。母亲静静地听我说,过了好一会儿才道:“只要你是恭敬地、真诚地问别人就好了。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嘴巴生来除了吃饭,就是拿来‘问’的。如果你不问别人,你还可以问你自己呀。”

  “你要多问呀!”母亲的话让我一下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啊,人生来就长着嘴,除了吃饭,就是用来“问”的,“问”路,也“问”心,只要恭敬地、真诚地问就好了。如果不问别人,也可以多多地扪心自问。

  心怀恭敬、真诚地问,我想,必是“得”比“不得”多的。孔子“不耻下问”,成了圣人;医学奇才李时珍善问,心怀恭敬地向老百姓问当地有关的中草药问题,不停地问,钻研,终成一代名医,写出了旷世巨著《本草纲目》;王安石读诸子百家之书,虚心向农夫、女工请教,爱问,好问,不断地钻研,成了伟大的文学家……因为问而解惑,好学而得,终成大器。这样看来,“问”成了一座开满鲜花的桥,充满了馨香。

  人自问,便会自思,思而得。诗人喜欢自问抒情,这抒情即是诗人思的结果,心灵的外化。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朱熹也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好问也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诗人问人生,问情,问归宿,所思有所得,他们将“问”融进诗句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人生态度,心之所向,一问成千古。故常自问,常自思,心便明。

  自问也是自省。能自省,便能进步。被后世尊奉为“宗圣”的曾子主张内省的修养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范仲淹夜寝时,必省日间之事,所为善,则熟寐。不善,则终夜不能安眠,必求所以改之者。正因为如此,人们尊称他为“范文正公”。显然,人在自问中自省,修养自身,向善、向上而行,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必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个问字,是多么奇妙啊!由问而问,以问而得。人生在世,我们总会遇见许许多多的人,有的人是值得你去问的,有些事是值得你自问的。自问自省,有阳光照进心里,便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林清玄所说:“有光照得进的地方皆是宝藏。”所以,只要你认为值得,就多问吧,问值得问的人,心里多打个问号,因为这问号就是听清这世界,听清自己内心的“耳朵”!

  问着,听着,你便会暗香拂身。问着,听着,你便也成了一朵满是馨香的“花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