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也好,黄檗大师也罢,他们是否梦游过天竺山我不知道,但我确信,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们的双脚都没有踏上过天竺山真实的土地。
●何况
连接五缘湾与天竺山的厦门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后,原本偏于一隅的天竺山森林公园一下子热闹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不含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唐宣宗李忱及著名的黄檗希运禅师与天竺山(古称夕阳山)的故事,经过网络有意无意地炒作与游人似懂非懂的口口相传,仿佛已是无须辩驳的事实了。
我不想扫大家的兴,但我有限的历史知识告诉我,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唐宣宗也好,黄檗大师也罢,他们是否梦游过天竺山我不知道,但我确信,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们的双脚都没有踏上过天竺山真实的土地。
传说似乎不是空穴来风,最有力的佐证是天竺山上的龙门寺与真寂寺。相传登基前的843年,唐宣宗李忱来到夕阳山(天竺山)时,在现在的龙门寺位置休息后进入义安寺(现为真寂寺)避难三年,然后返回长安即位。因天子休息过,特建龙门寺纪念。天子避难三年的义安寺进行了扩建,改名真寂寺。
细察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的人生经历,并没有入闽避难的记载。他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同父异母弟弟,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以皇太叔继位。
未做皇帝前,他因遭武宗猜忌,的确曾到香严禅师门下剃发当过小沙弥,且与黄檗禅师有过公案,但故事发生在当时相对发达的洪州(今南昌),而不是荒僻的夕阳山(天竺山)。
那个公案说的是,李忱做沙弥时,有一天到盐官齐安禅师那里参禅,当时黄檗希运禅师是那里的首座。李忱见黄檗禅师拜佛,便问:“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禅师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李忱说:“用礼何为?”禅师打了他一掌。他嗔心一起,怨道:“太粗生!”他没在这一掌下开悟,反说禅师太粗暴。禅师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打两掌。
后来李忱当了皇帝,但还没忘了这个茬。黄檗禅师圆寂后,宣宗竟谥他“粗行禅师”。宰相裴休知道这三掌的故事,便向皇帝上奏:“三掌为陛下断三际也!”宣宗于是将黄檗禅师的谥号改为“断际禅师”。
唐宣宗是个开明皇帝,怎么可能心胸如此狭隘?史料记载,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普遍认为,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大中之治”。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在自己出生的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或许因为他是个好皇帝,各地都想拉他入伙吧。有人言之凿凿,说《闽书》《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同安县志》对唐宣宗避难天竺山(夕阳山)义安寺(真寂寺)都有记载,且说真寂寺之名就是他赐改的。但我没有查到相关文字,即便真有,也说服不了我。
编造传说的人,为了看上去更真实,还把黄檗希运禅师拉来帮衬,在龙门寺边上置了个“禅师洞”,有的资料甚至把他们在洪州的对话移植到了龙门寺或真寂寺。
黄檗希运禅师出生在福建福清,很小就出去学佛,是大乘佛教高僧,开创了临济宗打掌断喝禅风。裴休为黄檗禅师大著《传心法要》作序时,曾对黄檗大师的禅法作过总结性的评价:“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俱寂。如大日轮升虚空中,光明照耀,净无纤埃。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运念即乖,然后为本佛。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可谓相濡以沫之论断。”如果他真在天竺山龙门寺修行过,龙门寺不应该是现在这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