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
厦门市水利局进一步加快水源连通工程建设,构建起“八源三线”的水资源格局,全市水资源调配、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护水
厦门市水利局持续加强水生态保护治理,坚持河道、河水、河岸治理一把抓,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我市将重要水源、水厂连接起来,构建起厦门“大水网”。图为坂头水库。
同安区汀溪镇工作人员查看净水器。
目前全市920个小微水体已全面登记造册,形成一塘(池)一档一策,同时完成了411处小微水体治理。
厦门市水利局持续加强水生态保护治理,坚持河道、河水、河岸治理一把抓,打好碧水保卫战。图为同安东溪流域。
本版文/本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张鹏
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现在水龙头一打开,就有自来水了,还是处理过的干净水。”家住同安区汀溪镇西源村仙坪脚的陈荣华老人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汩汩流出。
对于像陈荣华一样住在山区的群众,能够喝上放心水,得益于山区饮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而这只是厦门水利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水利局坚定不移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扎实推进水利建设,持续加强水生态保护治理,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加强依法治水能力建设,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增多“水盆子” 完善“大水网”
厦门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全市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33立方米,不足全省平均数的10%,水资源“先天不足”。如何突破“水瓶颈”?十年来,我市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大力加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布局一张“大水网”。《厦门市水资源战略规划(2015-2030年)》《厦门市水资源安全保障近期重点行动计划(2015-2020年)》《厦门市供水大水网系统工程规划》《厦门市给水专项规划(2017-2035年)》……一系列应对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规划陆续制定,全市供水安全更有保障。
曾经,厦门依靠九龙江北溪、石兜-坂头水库、汀溪水库供水。十年来,厦门在“开水源、增储备、优布局”和“外引内蓄、以蓄补引”的水源配置总体思路下,一系列新水源开发建设陆续完工。2017年长泰枋洋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实现通水,莲花水库下闸蓄水;2019年长泰枋洋水库大坝封顶;2021年,历经近十年建设的枋洋水利枢纽工程上存水库正式下闸蓄水……莲花水库与汀溪水库联合供水,我市供水水源已由“一江两库”转变为“两江四库”。
治水既考验决心,也考验智慧。我市一方面着眼域外,跨区域调水;另一方面挖掘潜力,让水系连通,优化调配水资源。在厦门“水盆子”增多的同时,厦门市水利局进一步加快水源连通工程建设,构建起“八源三线”的水资源格局,从高线、中线、低线,三线连通实现均衡东西部水资源和本地蓄水工程与跨地区引水工程的联合调度,把石兜水库、莲花水库、汀溪水库群、西山水厂、翔安水厂等重要水源、水厂连接起来,构建起厦门“大水网”,全市水资源调配、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就在今年8月,我市首次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实施跨区生态补水。从莲花水库调来的水“喂饱”了竹坝水库这个“水缸”,满库运行的竹坝水库,开始向干枯了40多年的汀溪水库总干渠进行生态补水,源源不断为下游的同安区、翔安区输水。这正是水源连通工程发挥作用的生动案例。在厦门构建的这张“大水网”中,汛期蓄水,枯期放水,就像是蓄丰补枯的水资源银行,几个水库之间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配水资源。
目前,我市还在继续寻找新的水源,按照厦门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我市将以溪头水库扩容工程和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厦门配套工程为重点,深度谋划一批省市重大重点项目,继续加快水源连通工程建设,让厦门的“大水网”更加完善,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管好“水袋子” 喝上“放心水”
不仅让大家“有水喝”,还要让大家“喝好水”。厦门市水利局持续加强水生态保护治理,坚持河道、河水、河岸治理一把抓,打好碧水保卫战,管好“水袋子”,让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始于2014年的河长制,明确了全市9条主要溪流的河长、河段长和村(居)专管员,形成推动溪流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的机制。从2021年开始,我市确立每年3月30日为厦门市“河(湖)长日”,对全市九条溪流开展生态健康和幸福程度评估。
今年7月,我市发布第一号总河长令,明确在全市开展巩固提升河湖水质、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攻坚战,持续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助力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确保到今年年底,全市主要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到2023年全市地表水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到2025年稳定消除劣V类。
小微水体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目前全市920个小微水体已全面登记造册,形成一塘(池)一档一策,同时完成了411处小微水体治理,精心打造了83处水景观示范点,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汪汪碧水成了群众家门口最美的风景。
对于山区群众来说,饮水安全改造提升让他们喝上了“放心水”。虽然早在2010年,我市就开始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基本解决山区村民饮水问题。但是经过多年运转,部分供水管网老旧,一些水源点还出现了供水不足的问题,村民饮水受到了影响。2020年,山区饮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去年6月,全市24个山区行政村已全面完成农村饮水改造提升工程,约2.6万人受益。
节水力度大 防灾能力强
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效益。我市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早在2011年就制定《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条例》,相继出台了多项节水政策。
为贯彻节水优先方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及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厦门市水利局今年正式启动翔安区、集美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从完善地方节水管理制度、健全节水管理体制、加强节水载体建设、进一步探索再生水使用方向、落实节水器具推广、扩大区域节水宣传等6个方面,在全区范围内推动开展,将集美区和翔安区建成可供其他行政区参考、借鉴、复制的节水示范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仅管住管好宝贵的水资源,更要防范可能出现的水旱灾害风险。十年来,厦门市水利局不断完善重要河流防洪减灾体系,提升重点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织密起科学预警、精准防御的安全网,先后有效防御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2018年“5·7”特大暴雨等历次台风暴雨灾害,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去年,我市遭遇1962年以来最严重旱情,市水利局提前研判谋划,充分发挥水利设施基础性作用,运用“调、补、建、净、节、增”措施,优化增调原水约6000万立方米,实施汀溪水库和莲花水库联合供水,储备长泰枋洋、石兜水库和竹坝水库战略应急水源,保证供水基本稳定,成功化解旱情。
【点击】
水源连通
2015年以来,厦门水利部门建成了莲花水库、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年新增供水能力2.47亿立方米。我市现状原水连通管线总长累计达305千米,其中2015年以来新建、扩容改造完成水源连通工程约75千米长,新增引调水能力260万吨/天。
“八源三线”
“八源”分为4个外调水源和4个辖区内水源。4个外调水源包括北溪引水工程、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闽江北水南调工程(规划);4个辖区内水源包括石兜水库、莲花水库、汀溪水库群、溪头水库(筹建)。
“三线”包括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石兜水库-莲花泵站-汀溪四林泵站原水高线连通;溪头水库-翔安北水厂原水中线连通;北溪引水-集美泵站-翔安水厂原水低线连通。
【亮点】
用水效率
显著提升
2012年至2021年,十年来全市万元生产总值(GDP)用水量由21.4立方米降至10.5立方米,减少50.9%;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由3.3立方米降至1.6立方米,减少5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3.1立方米降至6.2立方米,减少52.67%,相关指标数据在全省处于最优水平。
有效遏制
新增水土流失
全市水土流失率由2012年的6.58%下降至目前的5.34%,总体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流失率保持全省最低。
水源达标率100%
经过持续治理,厦门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截至目前,我市市域范围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岛外小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省委、省政府挂牌督办的岛外3个劣V类断面、全市6个城市黑臭水体均全部销号,河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