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力量
厦门已初步形成海陆空“全天候、全灾种、全场景”的应急救援力量格局
智慧平台
可实现多维度的监测预警、多手段的安全监管、多任务的决策分析、多场景的指挥保障
厦门市防汛防台风综合应急演练现场。(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陈佳玮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应急值守,随时准备“赴汤蹈火”——护航特区建设、守护百姓安全,应急管理人员的身影从未缺席,他们被称为“人民的守夜人”。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厦门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需要更加牢固的安全屏障。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兰贵兴表示,市应急管理局自2019年成立以来,始终践行竭诚为民宗旨,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初步形成“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管理新体系、新格局。
三年多来,全市应急系统经受住了森林火灾、极端旱情、台风暴雨、突发事故等实战考验,全力做好海峡论坛、投洽会、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点时段安全保障,保持了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高站位聚合力
构建海陆空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
500多万的常住人口、7000多亿元的GDP、超80万户的市场主体总量、上亿人次的客运运输量……厦门经济特区不断增长的数据,意味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复杂。
与此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厦门海陆空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的特点。厦门每年平均受到3-4个台风影响或袭击;森林覆盖率41.92%,防火期近8个月时间……风险防控压力大。
2019年3月,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成立后,市应急管理局整合安监、应急、救灾、地灾防治、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震等相关部门职责,并以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五个议事协调机构为主要工作机制和平台,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三大板块工作职责落实。
以问题为导向,打造高效、快速的海陆空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全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管理铁军”,如今,厦门已初步形成海陆空“全天候、全灾种、全场景”的应急救援力量格局,全市共有5支国家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0类508支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1支社会救援力量,救援人员1.3万余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性有效增强。今年9月,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统一着装,这是应急管理队伍法治化进程和正规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今年9月,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统一着装。(本报记者 张江毅 摄)
强意识防风险
打出一系列安全生产组合拳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应急人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以“群众过节、我们过关”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护航安全。
岛内新开业的大型商超——海上世界,他们实地检查把好安全关;岛外的天竺山国有林场护林点,他们沿着山间林道步行巡护;位于东渡的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坚守在岗……
安全的背后,是生命,是幸福。市应急管理局坚持以高水平安全生产服务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防范风险、消除隐患、遏制事故。
压实安全责任、率先全省落实“三个必须”要求;强化隐患排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率先全省实行城市重大安全风险隐患项目化管理;加强源头管控,在全市68751处自建出租房、3万余家“九小”场所等薄弱部位增设消防灭火设备;严格监管执法,连续两年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攻坚”专项行动和“安全生产执法提升年”专项行动,年度执法办案数量同比逐年上升,监管执法各项指标居于全省前列;强力督导考核,优化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安全生产警示通报约谈、隐患事故挂牌督办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共挂牌督办一般事故20起……常怀戒惧之心、常思关键之招,以安全为目标,我市打出一系列安全生产组合拳,2019年至2021年,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善作为增实效
打造智慧应急指挥平台
智慧应急指挥平台。(本报记者 张江毅 摄)
重大危险源企业生产情况跃然眼前,危险品运输车辆轨迹动态可循,森林资源监控画面实时可见……不需要在现场,这一切都可以显示在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
从过去依赖“人海战术”转向以数字化赋能,市应急管理局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积极开展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及相关配套队伍、装备和机制建设。今年9月23日,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启用,这是我市科技赋能应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标志着我市“智慧应急”建设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作为市委市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指挥调度的重要平台,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构建了“一中心、多系统、全场景、泛应用”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可实现多维度的监测预警、多手段的安全监管、多任务的决策分析、多场景的指挥保障。
一旦系统监测数据异常,系统就会立即自动通知相关人员,指挥人员只需输入事件的关键要素,系统会智能适配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任务,还可绘制“突发事件处置一张图”。
诸多案例可以佐证“最强大脑”的实效:9月18日台湾花莲发生6.9级地震时,我市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几十秒就开始发出预警。
以数字化赋能,到2025年,厦门将打造成为智慧应急建设的先行示范市,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城市韧性明显增强。
敢冲锋勇担当
逆向出征应急人从未缺席
善战、能战。应急管理人突出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应急管理法治保障;突出精准监管,提升城市运行安全风险防范能力;突出实战实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
厦门率先全省建成覆盖城乡、学校和社区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率先全国实现巨灾保险全员覆盖;率先完成同安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全市风险普查工作位居全省第一;率先全省在工贸行业实行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管;在全省应急系统首推危险化学品经营领域“一业一证”试点改革;建成省内先进的狐尾山、仙岳山森林火情预警处置系统,实现3公里热成像、5公里可视消防……
敢战、胜战。应急管理铁军始终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一次次逆向出征。第9号台风“卢碧”生成或极端天气暴雨和短时强降雨频现,全市应急系统闻“汛”而动,时刻准备应对台风暴雨各类突发情况;每一次疫情防控大考,应急救援队伍始终奋斗在核心区,应急人从未缺席。
今年,在高火险期和重点时段,全市123个护林哨卡全部启动,719名护林员全员上岗值守,全市5支专业森林消防队伍199人全部靠前布防,实现重点时段零火情目标;今年5月以来,应急管理系统共防御36轮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影响,下沉干部21034人次,转移群众5203人次,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同时,协调海上、空中搜救中心实施救援行动31起,人员、船舶救助成功率100%。
【链接】
体验
建设10个
安全文化公园
市应急管理局今年牵头重点打造10个安全文化公园,以“沉浸式体验”推动全民安全素质整体提升。
10个安全文化公园包括:
●思明区安全文化公园
●湖里区仙岳安全文化公园
●湖里区忠仑安全文化公园
●集美区灌口东部安全文化公园
●集美区环湾安全文化公园
●海沧区海沧湖安全文化公园
●海沧区书香水岸公园(试点示范园)
●同安区苏颂安全文化公园
●同安区雪樵安全文化公园
●翔安区安全文化公园
演练
提升应急处置
综合能力
6月30日,厦门市防汛防台风综合应急演练在湖里区五通凤头举行。演练设置超强台风登陆引发海上船只遇险、地铁积水倒灌、堆土场滑坡、液化气泄漏爆炸等险情,全市40个部门(单位)、25支救援队共530人参演,动用直升机、船艇、大型机械装备、指挥车辆和救援装备器材及部分中小型无人机64台(套),军警民协调配合、海陆空立体施救,有效磨合救援力量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置综合能力。
【亮点】
率先全国实现巨灾保险全员覆盖,实施以来,赔付火灾、台风、暴雨、雷击等1360起灾害损失约408.53万元。
申报创建7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目前全市共有1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占全省总数超过20%。
省内首创“避灾点数字地图”,有效打通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全市各区共建有8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717个自然灾害避灾点。
建成覆盖城乡、学校和社区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并向医疗机构、大型企业、重要交通枢纽、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延伸。
督促使用天然气的工业企业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紧急切断阀等安全设施,提升事故风险防控水平。
创新建立现场指挥部模块化机动保障模式,已初步具备全时响应、全域机动、全景应对的应急救援现场指挥保障能力,可在30分钟内完成指挥部搭建,高效有序执行现场指挥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