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民政局
兜底保障 提升群众获得感
2022-10-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先行先试

  养老服务、社区治理、城乡社区“近邻”服务等成为国家级试点

  成效显著

  低保标准、社会组织数量、台胞社区融合水平等都居全国前列,还有多项工作为全省首创

  厦门市民政局倾力履职,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图为市民政局打造的智慧民政一体化平台。

  护理人员为福利院老人添加衣服。

  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护理员带孩子在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 (市民政局 供图)

  深田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和居民谈心交朋友。

  ▲思明区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与老人一起参加插花活动。

  智慧民政指挥中心接线员接听群众来电。

  本版文/本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张继斌

  本版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除署名外)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关系百姓幸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服务大局中的基础性兜底性作用,在及时、精准、有效回应群众实际需求的过程中倾力履职,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厦门市民政工作非凡的十年,是厦门民政事业飞速发展的十年。养老服务、社区治理、城乡社区“近邻”服务、殡葬改革等成为国家级试点。低保标准、社会组织数量、台胞社区融合水平等都位居全国前列,还有多项工作成为全省首创,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上,扛起了“民政人”的责任担当。

  政策找人应救尽救

  线上办理精准便捷

  十年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努力提升救助工作质量,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及工作机制,实现了救助标准“与时俱进”、“进退升降”依据充足、政策找人应救尽救、线上办理精准便捷,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十年来,我市累计支出救助资金超过10亿元,建立健全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低保救助标准和特困人员、孤儿(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等三项标准均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重残、重病和因学困难对象“单列低保”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救助一体化,确保各类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全省率先下放审核确认权限至镇(街),推行救助事项“掌上办”,推进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一趟不用跑”“免申即享”“一站式结算”。针对情况复杂的申请者,厦门市建立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疑难问题研判机制,多方“会诊”,平均每年有50多户经研判认定为符合条件,被纳入救助范围。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医保局等部门全额资助困难群众购买“惠厦保”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惠及4万多名困难群众。

  基本社会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年来,我市着力完善制度建设、夯实服务阵地、建设人才队伍、打造信息平台,有力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其中,在全国率先实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优化公办机构服务资源配置;率先推行社区助老员制度,按照平均每400位老年人配置一位专职助老员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入户巡访、建档立卡、关怀慰问等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并通过“近邻+养老”服务模式,实现了城乡居家养老全覆盖;率先落地运营首个高端养老服务项目,树立养老服务行业标杆。

  凭借不懈努力,2020年厦门市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2022年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

  做好儿童福利,呵护健康成长。十年来,我市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策、协同推进、突出实效”原则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解决困境儿童监护环境、生活照料、心理关爱、教育辅导等问题,各项工作也走在全省前列。我市还在省内率先实施市、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挂牌工作,依托12345服务平台开通24小时儿童救助保护热线。

  婚丧嫁娶皆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群众普遍关心的殡葬、结婚登记等领域,民政事业的改革步伐同样蹄疾步稳。

  十年来,我市民政部门认真落实省民政厅的部署,不断完善实操工作流程,优化通办工作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婚姻登记服务便捷化、智能化需求。去年8月1日起,率先在全省开展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全市通办”试点工作;去年11月1日起,又实行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全省通办”。

  除此之外,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在全省率先为无丧葬补助群众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连续15年举办免费骨灰集体撒海活动,白事简办、厚养薄葬已经蔚然成风。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厦门样本”

  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十年来,厦门社区治理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和“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等多项荣誉。

  十年来,市民政局致力于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厦门样本”,“深田样本”已经成为我市社区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互联网+社区政务服务+社区商业服务”的“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基本形成。社区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率先在全省建立“4岗18级”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等群体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全市已有8841名持证社会工作者(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6444人、社会工作师2394人、高级社会工作师3人),比2012年增加了7.58倍,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人数达16.74人。下一步,我市民政部门将继续在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民主协商能力、安民便民能力、队伍综合能力上做文章,为全市居民打造更加和谐温馨美丽的幸福家园。

  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社会组织7700多家,比2012年增加了2.3倍,在东西部协作、老区村帮扶、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市登记慈善组织66家,汇聚慈善款物近30亿元,新冠肺炎防疫款物2.4亿元,全部用于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助学救灾。依法登记志愿服务组织66家。实名注册志愿者80.61万人,是2012年的2.4倍,这些志愿者活跃在助老扶幼、文明劝导、应急救援等各领域,让厦门这座城市更加温暖。

  【链接】

  声音

  市民政局局长洪全艺:

  用民生“温度”

  标注幸福“刻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战线的同志们,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方向,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三项主要职责,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以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特区建设增光添彩,奏响了一曲曲托底民生、温暖民心的时代乐章。

  站在新起点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市民政系统将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力争在各领域都实现新的更快发展乃至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力量。

  【数据】

  ●十年来,我市累计支出救助资金超过10亿元

  ●全市有8841名持证社会工作者,比2012年增加了7.58倍,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人数达16.74人

  ●全市登记备案社会组织7700多家,比2012年增加了2.3倍;全市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80.61万人,是2012年的2.4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