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促融
两岸直接往来
最便捷通道
以惠促融
惠台政策落实
最全面城市
以情促融
两岸同胞融合
最温馨家园
我市全力打造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平台。图为今年6月“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在集美龙舟池举行。(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本版文/本报记者 詹文 通讯员 吴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站在大陆对台交流合作最前沿的厦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中央、省委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先行先试,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中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实践,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全力打造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台青就业创业最优渥热土、惠台政策落实最全面城市,为两岸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市委台港澳办主任刘金柱表示:“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勇担历史使命,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引领区,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贡献。”
▲2019年11月1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会展中心开幕。图为台中馆。 (本报记者 黄嵘 摄)
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
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回首这十年企业的发展,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他是佳好集团董事长,深耕厦门20多年,生意风生水起。
前十年主营建材,最近十年经营业务日渐多元化,横跨一二三产业,吴家莹直言,得益于祖国大陆的庞大市场、良好的营商环境及各项扶持政策,佳好集团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去年公司交易额达7亿美元,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同是最早一批台商,建霖集团总裁陈岱桦也把一家小厂做成大厂,从一台注塑机起家成长为卫浴行业的标杆。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建霖集团不断转型升级、增资扩产,上市一年多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没能阻挡在厦台企发展的脚步,6家厦门台企和台资参股的厦门银行在大陆上市。吴家莹说:“在厦台企产值逆势增长20%-40%,不少台企扩充厂房,足见大家对未来两岸融合发展充满信心。”
十年春华秋实,厦门已成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引进友达、宸鸿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设立凸显对台特色的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注册台企近1000家。截至2022年8月,厦门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519个,已成为台湾水果、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的主要进口口岸。
2021海峡两岸经贸论坛聚焦“新工业 新智造 新未来”。(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台青就业创业最优渥热土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从对岸来、筑梦厦门”的台湾姑娘李佩珍动情说道:“我相信,对脚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长。”
以厦门为主会场的海峡论坛,不仅见证,更推动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浩荡潮流,一线牵起两岸情深。借着这个盛会,两岸同胞写下一个个“向彼此走近”的故事。
十年来,厦门以闽南文化为纽带,持续创新交流方式,重点打造海峡论坛、工博会、文博会等50多个大型两岸交流活动。其中,海峡论坛成功举办14届,累计超过13万名台胞参与,成为规模最大的两岸交流盛会。获批设立3个国台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12个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示范点和台湾青年体验式交流中心,10个海峡两岸(厦门)交流基地。
“阿嬷对我讲,往海的那边去,有座城隍庙,我的根在那里……”台湾青年赖淑珍时常背个吉他,走在集美乡村小路上,边弹边唱这首特意为村子写的歌《城内之歌》。被厦门所吸引,赖淑珍告别家乡,跨越海峡而来,和几位台青一起成立新媒体公司,取名“青青之约”,“寓意两岸青年一起赴乡村振兴之约”。
青年是两岸的未来。厦门敞开胸怀拥抱前来的台青,建成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24家,从场所、资金、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全力支持他们在厦逐梦。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一代循着广阔机遇而来,在厦门与大陆青年成为奋斗伙伴。
▲今年7月,第二十届海峡青年论坛在厦门举行。图为两岸青年在舞台前合影比赞。 (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惠台政策落实最全面城市
怀着创业梦,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台胞李裕文在厦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注于新材料的开发。作为惠台政策受益者,他入选厦门第九批“双百计划”的领军型创业人才。
中央“31条措施”出台后,厦门率先出台大陆首个地方版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厦门“惠台60条”,并陆续出台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若干措施和金融、教育、农业等多个领域的惠台利民政策。
在大陆率先为台湾青年提供市级公租房,率先出台《关于台湾医师来厦执业的资助规定》,签发大陆首本台湾船员海员证,在大陆率先成立首个台湾地区有关规定查明研究中心、首个两岸消化病学研究联合实验室和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一项项惠台“大礼包”,吸引越来越多台湾高级人才来厦就业创业。
这座城市不仅成为台胞创新创业的热土,也成为他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温馨家园。将台胞纳入社保体系,率先发行台胞专属信用卡,在全市优质初中和高中开设台生班,率先设立台湾中小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设立大陆首个对台研学基地…… 一系列同等待遇,让台胞乐活厦门。
“正是这种善意、诚意与主动,让越来越多台胞愿意到厦门来,与大陆同胞一起为未来打拼。”吴家莹说。
【亮点】
台商青睐厦门
厦门是备受台商青睐的投资兴业热土,两岸首家合资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两岸首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金美信金融”、大陆首家台商基金合伙型企业“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厦门)合伙企业”相继落户厦门。
截至2022年8月,厦门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519个,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引进友达、宸鸿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设立凸显对台特色的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注册台企近1000家。
▲2017年8月,厦航首批中国台湾籍空中乘务员惊艳亮相。(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吸引台湾人才
厦门持续举办台湾专业人才对接会,累计吸引近5000名台湾人才参加。每年组织在厦企事业单位推出数千个台湾青年招聘岗位,其中厦门航空累计招聘约300名台湾空乘。创新开展3批“在厦台企赴台征才计划”,累计提供4000多个岗位。
厦门在大陆率先实施《台湾特聘专家制度暂行办法》,截至目前共选聘台湾特聘专家(专才)8批共540名。
深化厦金合作
厦金“一体化城市生活圈”正在构建,厦金合作持续深化,首创游客自发包租游艇直航金门模式,实现两岸游艇双向对开。
五通码头三期投用,成为大陆第一个全程无纸化自动通关的对台客运码头,厦金航线出入境旅客占两岸“小三通”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