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更强更美更富 乡村振兴如画
2022-10-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产业兴旺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100亿元

  百姓富裕

  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3455元提高到2021年的29894元,总量年年保持全省第一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图为同安白交祠村。 (通讯员 夏海滨 摄)

  翔安大宅社区的1000多亩火龙果喜获丰收。(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在翔安后田农场,村民在收割胡萝卜。

  在同安区汀溪镇褒美村,农民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

  我市鼓励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图为海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内利用塑料绳代替竹竿让黄瓜爬蔓。

  本版文/本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林永利

  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除署名外)

  金秋十月,厦门希望的田野不断传来丰收的喜讯:一片片现代化农田里绿意盎然,厦门本地特色品种大蒜、芋头、西红柿等长势良好,“菜篮子”更加丰盛;现代农业项目高质高效推进,成为“吸金”的新引擎;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成为市民放松休闲的好去处,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创新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农业发展加速度 驶上提质增效快车道

  过去十年,是厦门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农业发展空间日益缩小,我市确立了“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现代农业思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发展实现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

  “翔安胡萝卜”“同安紫长茄”“军营红番茄”……一批特色蔬菜品牌从厦门走向全国,乃至全球,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翔安成了全国最大的冬春季保鲜胡萝卜出口基地,年出口量占厦门市蔬菜出口量的50%以上。火龙果、莲雾、杨桃、芭乐等台湾特色水果在厦门“安家”,成为见证厦门特色农业发展的亮丽名片。

  “厦门种苗”魅力与日俱增,每年2.5亿多株蔬菜嫁接苗,卖到贵州、云南、广西、湖北、广东、江西、浙江等7个省份。如今,厦门已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全市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有36家,占全省25%,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近三年全市年平均种子种苗营销额约4.5亿元,位居全省首位。

  今年夏天,我市粮食生产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根据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种植大户的产量调查显示,今年我市早稻产量平均每亩可达400多公斤,在雨水较多的不利气候条件下,这样的收获实属不易。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为粮食主销区,今年厦门粮食生产呈现喜人局面,得益于厦门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寻找新途径、挖掘新潜能、培育新优势,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粮为民本。今年8月,市政府已将《厦门经济特区粮食安全保障规定(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呼之欲出,厦门人为端稳自己的“饭碗”再加码。

  一家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一把把“金钥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这十年,厦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开启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农业走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也为农民增收按下了“加速键”。据统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3455元提高到2021年的29894元,总量年年保持全省第一。

  村容村貌换新颜 美丽乡村入画来

  沃野阡陌,乡村巨变。过去十年,是厦门农村变化最大的时期。我市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基础设施城乡衔接、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农村环境大幅改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新建、改造一批农村公厕,不断完善公厕管养长效机制;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海沧区东孚街道、同安区祥平街道、翔安区新圩镇被列入省示范片区创建项目;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有关做法在全省推广;结合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既有农房整治;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建设生态景观林……随着一项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不断推进,厦门的乡村逐渐换了新颜。

  “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海更净、业更新、村更美”——围绕“绿盈乡村”创建目标,我市持续发力,梯次推进“绿盈乡村”初级版、中级版和高级版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批“绿盈乡村”脱颖而出。

  有山有水有田园,一个个乡村各美其美,突出乡村风貌,尽显田园风光,唤醒乡愁记忆。十年来,厦门美丽宜居乡村不断涌现。就在近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发布《2022年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厦门有3个美丽休闲乡村上榜。至此,厦门已经有1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从2020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动线,18条乡村振兴动线涉及63个村,全长186公里,在重点提升村庄沿线农房整治及村容村貌的同时,产业、生态、旅游等多方面也得到协同发展。

  【亮点】

  ●厦门11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海沧区东孚街道洪塘村、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海沧区东孚街道过坂社区、同安区汀溪镇顶村村、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同安区五显镇三秀山村、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翔安区大嶝街道小嶝社区、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

  ●厦门10村上榜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

  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同安区莲花镇莲花村、同安区新民街道溪林村、同安区汀溪镇隘头村、同安区莲花镇后埔村、翔安区内厝镇莲塘村、翔安区内厝镇锄山村、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

  ●全市共有55家农业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5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980亿元,有3家企业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占全省25%。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

  【数据】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市农业从传统耕作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广袤的田野上,现代农业项目多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2021年,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营收1100亿元,是全市第九条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

  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94元,同比增长12.3%,是2012年的2.22倍(201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5元),总量年年保持全省第一,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79∶1缩小到2021年的2.25∶1。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01亿元,是2012年的1.5倍(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29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长5.02%。

  厦门粮食生产考核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2018、2020年度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我市均获评“优秀”。

  我市持续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减量化,2021年全市化肥使用量1.05万吨、农药使用量309.15吨,分别比2012年减少86.5%、39.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