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非遗
保护传承 绽放异彩
2022-10-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健全体系

  厦门率先出台一系列闽南文化非遗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普查记录,加大理论研究,不断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

  活态传承

  厦门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组织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促进活态传承

 

  2020年12月22日,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暨闽南海洋历史文化论坛开幕。图为“送王船”活动现场。

 

  2022年6月3日,中国台湾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卓圣翔、罗纯祯参加“我们的节日·端午节”闽台文化交流巡展深田专场。

 

  ▲2016年10月25日,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期间,厦门市南乐团赴金门演出。

  本版文/图 通讯员 苏华琦

  本报记者 刘筠

  厦门,著名的侨乡和闽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传承和发展了闽南在历史长河中所孕育的丰富非遗。这些非遗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其他区域文化相区别的重要元素,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在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广泛传播,是构建厦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文化产业、文旅融合、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人民为中心,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整体,保护非遗传承能力、传承实践、传承环境和传承成果,扎实推进厦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更加生动有力,全社会保护闽南文化的共识和行动更加巩固,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更加凸显,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助力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和“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健全保护传承体系

  非遗保护规范有效

  厦门注重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截至目前,厦门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6个,被命名的代表性传承人373名。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2月17日,“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厦门再添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这是我国第一次与“海丝”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索出跨国联合申遗的厦门案例,中国海洋文化蓝皮书《2021中国海洋文化报告》将其列为2020年中国海洋文化第一件大事,称其为“中国海洋文化国际合作卓有成效的探索”。同样,厦门一贯支持台胞参与我市非遗保护和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工作,现有卓圣翔、林素梅、罗纯祯、陈雯、吴腾达、蔡金安6位在厦台胞被命名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厦门市先后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厦门市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实施意见》《厦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批传承机构和设施,切实扛起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体责任,为闽南文化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政策、环境、人才等支持,让更多闽南文化元素被看见、被喜爱。

  提高保护传承水平

  传承活力不断增强

  厦门积极推动形成有利于闽南文化非遗保护发展的语言环境,常年举办闽南方言与文化进课堂、非遗夏令营等传承活动;开展系统理论研究和教学科研工作,出版《闽南方言与文化》乡土教材及教师参考用书等;组织开展闽南话师资培训,进行闽南话水平测试员资格培训班和等级测试;先后确定、评选出一批厦门市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教育特色校、试点校;定期举办全市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校园闽南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在公共场所和车厢中使用普通话、闽南话双语播报;打造闽南话新闻、戏曲、专题片、动画片、电视剧等丰富多样的闽南方言传播载体。

  厦门注重非遗保护工作队伍能力和传承人技能艺能的提升,加强理论研究,注重经验提炼,举办文化论坛,促进交流合作,重视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设传承梯队,发挥各保护单位主体性作用,帮助传承人建立传习场所或个人工作室,壮大传承队伍。十年间,我市涌现大量闽南非遗作品、精品,一大批非遗传承人在各类赛事中获奖,或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系统表彰,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厦门非遗保护传承活力不断增强。

  加大传播普及力度

  当代价值魅力彰显

  厦门非遗紧抓机遇勇担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新形式。南音、厦门漆线雕、惠和影雕等项目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闪耀全世界。在与台港澳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闽南文化交流、厦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四十周年情景音诗画文艺晚会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百花电影节开闭幕式等大型重要活动中,大量闽南文化非遗登台亮相,大放异彩。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今年的两大非遗重点展示宣传活动——“闽南文化非遗周”闽南非遗精品联展暨传统文化创新展、厦漳泉非遗大市集,也将于11月底在厦门举办。

  同时,厦门统筹发挥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社团和个人等各界力量,共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打造海峡两岸闽南话原创歌曲歌手大赛、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厦门文化遗产IP创新大赛、闽南文化走透透、厦门市南音比赛和郑成功文化节、保生慈济文化节、福德文化节、龙舟文化节、孔子文化节、闽台宋江阵文化节等一批特色非遗传承及对台文化交流品牌;推动文旅融合,鼓励非遗项目进行旅游开发,将闽南文化旅游纳入全域旅游专项规划、乡村振兴,发挥市场力量,开发影雕、香道、锡雕等课程培训、研学和非遗技艺体验文化旅游项目。

  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厦门注重对非遗的广泛宣传和推广,创新数字化现代化技术手段,探索非遗云直播、厦门市青少年讲古电视大赛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承模式,拓展服务形式;联合媒体加大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和数字资源的建设,打造“云游厦门”线上宣传专栏,推出“闽南文化之旅”“致敬厦门非遗守艺人”等多个栏目,开发“ai说闽南话”App。今年,高甲戏《阿搭嫂》入选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并完成拍摄,成为厦门市第一部戏曲电影。

  【数据】

  非遗代表性项目

  176项

  近日,市政府公布19项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至此,厦门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76项。包括国家级15项(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送王船2项)、省级47项、市级48项、区级66项。2013年以来,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个,新晋国家级或者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8个。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厦门珠绣、惠安石雕(影雕)、民间信俗(延平郡王信俗)等先后晋升为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6月10日,厦门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启动仪式现场。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73名

  至今获命名的厦门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373名,其中国家级13名、省级72名、市级109 名、区级179名。健在的349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18-45岁(青年)为99人、占28.4%;46-69岁(中年)为183人、占52.4%;69岁及以上(老年)为67人、占19.2%。男性为221人、占63.32%;女性为128人、占36.68%。十年来,新增命名82位市级、179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8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晋升为省级;陈和永、吴晶晶、范寿春等3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晋升为国家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