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
“高”歌猛进 向“新”前行
2022-10-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排名跃升

  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厦门火炬高新区由2012年的第23名跃升至2021年的第14名

  格局拓展

  在“一区多园”跨岛发展战略指引下,建成多园区产业发展大平台,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火炬高新区建成了包括火炬园、厦门软件园(一、二、三期)、厦门创新创业园、同翔高新城、火炬(翔安)产业区等多园区产业发展大平台。图为同翔高新城。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管轩 刘清

  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除署名外)

  这片热土,生机勃发,活力涌动。

  每天,平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亿元;

  每月,平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亿元;

  每年,平均诞生约1042项发明专利,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一流创新平台不断集聚。

  这里,就是厦门火炬高新区。

  十年奋斗波澜壮阔,十年画卷气势恢宏。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厦门火炬高新区由2012年的第23名跃升至2021年的第14名。排名提升的背后,是经济能级之变,是创新高地的进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牢记“高”“新”使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和全方位跃升,成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创新创业主平台、“三高”(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集聚地及厦门千亿产业链(群)主要载体,交出了一份“殷实、厚重、亮丽”的十年非凡答卷,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火炬力量,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十年,综合实力跨越发展。2021年火炬高新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3.03亿元,同比增长10.6%,完成量是2012年的2倍;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53.8亿元,约占全市42%,同比增长13.9%,总产值规模是2012年的近2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2.5亿元,同比增长21.3%,完成量是2012年的3.4倍;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35亿元,同比增长16.7%,十年期间增长12.7倍。

  这十年,“一区多园”协同发展。作为我国首批国家高新区,火炬高新区承担着为厦门城市拓荒开路的重任。从岛内不到1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起步,在“一区多园”跨岛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火炬高新区建成了包括火炬园、厦门软件园(一、二、三期)、厦门创新创业园、同翔高新城、火炬(翔安)产业区等多园区产业发展大平台,形成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及鲜明的产业布局,支撑起厦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这十年,高能级企业加快集聚。“老朋友”增资扩产。国内显示领域龙头天马于2011年正式落户厦门并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在厦总投资超1000亿元。“新朋友”纷至沓来,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中创新航……高处落子,新处布局,一家家高能级企业落户于火炬高新区并不断发展壮大。火炬高新区百亿企业由十年前的5家上升到7家;十亿以上企业由19家上升到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家上升到545家。大企业带来大发展,助力园区筑牢高质量发展主阵地。

  这十年,产业成链能级跃升。企业成群、产业成链。2014年,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链跨过千亿大关,一个新的历史纪录由此创下——这是厦门首条千亿产业链。一旦成势,势不可挡。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破千亿、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链破千亿,十年间,火炬高新区共有3条产业链成功迈入“千亿俱乐部”!高新区主导产业从3条扩展到现在的5条,对进一步夯实厦门“4+4+6”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十年,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火炬高新区双创工作先后4次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截至2021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200家,是2012年的4.5倍。高新区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达73件,比2012年增长近4倍。企业R&D经费支出占园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2%。

  创新,在今天的火炬高新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力量,这不仅体现在企业的发展上,也体现在火炬高新区的体制机制上。火炬高新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持续打造全要素支撑的创新创业体系,已建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火炬石墨烯、火炬物联网)等“国字号”创新平台不断赋能企业创新。

  五大产业链共舞

  十年间,火炬高新区在平板显示产业、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电力电器产业的基础上,新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两大主导产业。五大产业链共舞,挺起厦门高质量发展“脊梁”。

  天马研发的透明Micro-LED显示屏。

  显中取胜

  平板显示产业是厦门首条千亿产业链,也是火炬高新区第一大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1543.7亿元,占全市96.1%,产值完成量是2012年的1.6倍。目前高新区内的平板显示产业已覆盖玻璃基板、面板、模组、整机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主要分布在岛内火炬园及岛外火炬(翔安)产业区。

  华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智能仓储取货。

  机不可失

  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是厦门打造的千亿产业链之一,整机品牌具有全球影响力。2021年实现产值1006.6亿元,产值完成量是2012年的1.6倍,占全市73.2%。区内目前已涵盖整机制造、通话终端、电子元器件、外部设备、IT服务等产业链环节,主要包括戴尔、弘信电子、华联电子等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岛内火炬园。

  ABB工业中心中压开关成套生产中心。

  追云逐电

  电力电器产业是厦门市本地配套率最高的一条产业链,产业规模在全国电工行业输配电领域居于前十。2021年高新区电力电器产业实现产值236.5亿元,是2012年的2倍。产业重点布局在岛内火炬园和岛外火炬(翔安)产业区,聚集了ABB系、施耐德、华电开关等龙头企业。

  瀚天天成生产车间。

  集腋成裘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是火炬高新区近些年重点布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区内目前已初步覆盖“芯片设计、材料与设备、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主要产业链环节。主要分布在软件园、火炬(翔安)产业区等岛内外园区。2021年实现产值432亿元,增速达17.1%。代表企业包括联芯、三安、瀚天天成等。

  美亚柏科人员介绍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 (美亚柏科 供图)

  软硬兼施

  厦门软件园是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2021年,厦门软件园实现营收超千亿元,其中软件业实现增速13.2%。厦门软件园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十,获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等称号,截至2021年底,软件园园区工商注册企业数超万家。在多个细分领域培育了美亚柏科、咪咕动漫、亿联网络等一批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企业。

  【数据】

  创新平台

  不断涌现

  2012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

  已认定“火炬创新研究院”6家、“火炬域外研发中心”11家、火炬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家。

  新增3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专业孵化器。

  新增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36家。

  高层次人才

  不断集聚

  厦门火炬高新区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为高新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2012年以来累计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76名,其中,国家级重点人才76名、省级人才292名、市级人才2308名。

  2016年被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聚集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