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十年来,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厦门既巩固和厚植既有优势,也着眼于实现一体联动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有力度有效率地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促进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相协调,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本报记者 蓝碧霞 沈彦彦
在同安的农家书屋点点鼠标,可以借阅厦门市图书馆的图书;在海沧的沧江剧院,可以欣赏国际级的歌舞剧;在翔安的基层医生之家,可以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这一切,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的好处。
行走在厦门你会发现,这里既有都市的繁荣,也有农村的红火;既有现代化工厂的迭代升级,也有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既有仓廪实衣食丰,也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
2013年,王九星在落户厦门时一度犹豫要不要把房子买在集美。数年间,集美人口增量全市居首,一跃成为常住人口最多的区。2015年,陈振于在大学毕业后回到翔安新店镇,推广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成为一名“新型农民”,现在翔安区像他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已经超过1000人。厦门市委市政府落实推进习近平同志为厦门量身定制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发展战略,带动了全域均衡发展。跨岛发展消解了心理藩篱,岛内岛外界限逐渐模糊,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选择岛外居住和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全市约50%的GDP、60%的高新技术企业、70%的固定资产投资均来自岛外;岛外人口占比已超过全市60%。
厦门城镇化率较高,农业产值仅占GDP的0.4%,但还有147个村庄和52.3万的乡村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城促乡、城乡统筹、共享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市农民收入从2012年的13455元增至2021年的29894元,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79缩小到2.25,努力做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精神文明建设,以“软实力”支撑“硬发展”。文明礼让、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在城乡之间蔚然成风。取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成绩,厦门没有停下创建步伐,而是乘势而上,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谱写文明创建新篇章。
【数说厦门】
协调发展这十年
岛外人口大幅增加
●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528万人,比2012年403万人增加125万人
●思明区106.2万人,比2012年增加6.3万人
●湖里区102.5万人,比2012年增加2万人
●集美区以107.8万人首次成为全市人口最多的区,比2012年大幅增加37.7万人
●海沧区61.5万人,比2012年增加25.7万人
●同安区89万人,比2012年增加29.6万人
●翔安区61万人,比2012年增加23.7万人
产城融合越发深入
岛外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态势,先进制造业和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有了蓬勃发展的“土壤”,建成工业用地面积占全市92%以上
吸引集聚了联芯、天马微、万泰沧海、中创新航等一批超百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加速“以产促城、产城融合”
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2021年,厦门市城镇化率达90.1%,比2012年的88.6%有所提高
●岛内思明、湖里两个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100%
●2021年,岛外四个区的城镇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海沧区97.7%
集美区90.34%
同安区75.11%
翔安区70.5%
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十年来,厦门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路网密度、民航国际中转、公交服务水平、出租车行业管理、自然村通公路、人均快件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 物流:厦门货物运输总量从1.6亿吨增长至3.9亿吨,增长1.5倍,年均增长12.2%;物流产业总收入从570亿元增长到1527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13.1%
● 公路:先后建成厦安高速、厦成高速、厦漳跨海大桥、海沧隧道、厦门大桥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翔安大桥、翔安机场高速、海沧疏港通道等一批项目,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2600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
● 地铁:轨道交通1、2、3号线开通运营,里程总长98公里;今年新开工3号线南延段和6号线集同段,在建里程123公里。如今,厦门进出岛通道增加到“四桥三地铁两隧道一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