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布鞋
惠兰
2022-10-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三四十年前,我做过几十双布鞋,图中那双就是1982年给小儿子做的,太久没穿过,鞋帮上已有虫蛀的小洞,鞋底略有磨损,针脚依然清晰可见。

  做布鞋有扎鞋底、做鞋帮、上鞋帮等三道工序,做之前又有取样、浆布、裁剪、整合等准备工作,其中扎鞋底是最耗时的,而上鞋帮难度最大。

  做鞋与纺纱、织布、裁衣、绣花一样,是女红的基本内容。在老家南通农村,更是女人的立足之本,老家农村有句俗话“不会做鞋的女孩嫁不出去”,能做出好鞋子是“考核”姑娘是否贤惠的重要标准。在我的记忆中,老家农村的女人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稍有空闲,也不会轻易放过,如生产队开会,女人们全都在做鞋,鞋底线在手中来回穿拉,十分利索;女人们串门也不会闲着,她们都是一边拉家常,一边扎鞋底。

  如此耳濡目染,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尝试着自己做鞋了。最初,我扎的是自己的鞋底,母亲把毛坯做好,先在周围扎一圈,中间扎一排,我就顺着中间排向两侧一针一针地扎。鞋底很厚,扎不进,借助顶针,用鞋拔子夹住针尖拽出来。有一次,针不小心扎进了我的手指头,鲜血直流,母中虽心痛但仍鼓励我,说她小时候学着做鞋也被针扎得直流血。待我稍有进步后,母亲指点我,鞋拔子影响速度,尽量不用。我上初中后,将学到的几何知识用于扎鞋底,我扎的鞋底针脚横竖整齐,还能形成漂亮的斜四边形,长辈们都称赞我:“有文化就是不一样,连扎个鞋底也不一样!”从此,做鞋成了我的爱好,上大学时一有空我就给自己做鞋,不仅能独立完成整套工序,爱美的我还花样翻新,圆口改方口,选花布做鞋面……做鞋,成了我引以为豪的一项才艺。

  为人妻、为人母后,做鞋的味道变了,才艺展示成了责任担当。两个儿子陆续出生,两双小脚长得特快,我的“工作量”自然飙升,每当听到孩子们喊:“妈,脚指头偷老麦粥吃了(老家俗语,鞋头被磨破,脚指头外露 )!”我就紧张兮兮地盘算着挤出时间来做鞋——卸不掉的担子压在身上,我很是无奈,白天上班忙,慈母的手中线只能在深夜密密缝。

  1982年我随军到了厦门,搬家时,我带足了做鞋的材料。可没想到,这些东西到了厦门都成了“废料”,原因是工作特别忙,而且厦门学生也不穿布鞋。于是,我的做鞋爱好就这样搁置了。前些年清理旧物时,我特意留了一双小鞋,如今看到它,顿觉珍贵,少女时期的快乐、为人妻为人母时的艰辛一下都涌上心头。拿起小布鞋问小儿子:“还记得以前穿过这鞋吗?”他说:“想不起来了。”我真是感慨,我们留存一些旧物,就是为了不忘过去,更珍惜当下的幸福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