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创新实验室。
嘉庚创新实验室的谱学与纳米成像平台。
嘉庚创新实验室里的无噪声实验室。
文/通讯员 杨国宁 吴芝
本报记者 吴君宁
图/市科技局 提供
上个月刚刚落幕的第22届“九八”投洽会上,一款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设备一经发布就引发多方关注。它配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00kW制氢系统,实现了全链条自主研发和关键材料自给自足,在多项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这款设备正来自田中群院士领衔的嘉庚创新实验室。
“以前一项技术从发展到进入市场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现在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这一大平台,可能几年就能实现。”嘉庚创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郑南峰教授介绍道。设立仅2年多,嘉庚创新实验室就在能源存储、新材料等领域近20项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多项技术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在这个实验室内还有60余项科技项目攻关正有序推进。
打造能源安全战略科技平台
为助力国家实现能源独立和双碳目标,支撑我市培育发展储能与氢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嘉庚创新实验室协同省市校和头部企业力量,打造能源领域的战略科技大平台。
当前,实验室在新能源材料-器件-系统方面全方位布局,围绕化学储能,重点布局电化学储能、氢储能、智慧能源大型科研装置等方向,致力于打造安全可靠、高能效、大容量、高技术经济性的综合集成储能系统,为我国构建新能源格局、实现能源安全自主贡献力量。
攻克近20项关键核心技术
嘉庚创新实验室引进并联合诺奖团队、院士团队、高端产业化团队等,开展9大项目群60余项科技项目攻关。在电化学储能、氢能等领域,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抗氧化高导电铜浆等近20项关键核心技术。
实验室与宁德时代、三安光电、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华商氢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在内的近40家单位开展合作,其中绿氢制备、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材料等相关技术成果获企业投资逾4亿元。同时,自主孵化创办华商厦庚氢能技术(厦门)有限公司、厦门铜乐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实现专利转化32项,价值近1.5亿元。
如今,来自实验室的6篇能源政策要报获国务院办公厅采纳;与国际最大学术论文出版商Elsevier联合发布的全球首份《能源新技术与学科发展趋势报告》,为我国决策部门机构和产业提供重大决策参考。
多元引才汇聚顶尖人才
通过全职引进、双聘双跨、联合平台、柔性引进、组织大项目群等方式,嘉庚创新实验室汇聚人才规模近1200人。其中,“研发-工程-产业-管理”全链条人才队伍从2019年的100余人增加至430余人,参与科技项目的硕博研究生740余人。聚集了田昭武院士、郑兰荪院士、田中群院士、孙世刚院士、谢素原院士、张荣教授、江云宝教授等20多位学术及产业带头人。
面向国家战略和高科技企业发展需求,在实验室推动下,厦大获批设置“先进能源”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与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和省实验室联合培养CTO(首席技术官)等具有国际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打造8万平方米一流设施环境
为做出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嘉庚创新实验室围绕“国际领先、产业急需”创造国际一流设施条件。首期布局核心研发基地能源材料大楼和产业化空间逾8万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近3000台,价值约4.9亿元。
例如,联合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联芯等龙头企业论证建设亚洲首座无噪声实验室、微纳加工平台等公共科研平台,覆盖从“计算模拟-材料制备-微纳加工-分析表征”全流程研发,可提供全球极限精度的测量、表征与加工条件。
实验室还启动建设国际首套面向能源材料、器件与系统研究的智慧能源大型科研装置,全球首条Micro-LED巨量转移及检测修复系统等重大科研设施。同时,建设链接基础研究与工况表征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平台等特色平台,打造国家标准化研究中心。
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成为首家具备CMA和CNAS资质的福建省创新实验室,为近70家知名高校和企业提供1000余次服务,将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0余项机制创新优化科研环境
实验室全方位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营造“基础研究高保障、技术创新强激励、成果转化高分享”的良好创新环境。在组织架构方面,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平台和落地高技术产业成果,从“系统-协同-效率”层面全方位构建战略组织架构,设立大型科研装置、科技开发平台、产业化平台、支撑平台等4大平台。在机制改革方面,突破传统科技管理模式,实施责任专家制与里程碑考核,实现高效决策与风险规避;突破单位壁垒,联合龙头企业打造国际领先的重大设施平台,汇聚央企国企、科研院所等外部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落实实施方面,在顶层设计、管理决策、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人才引培等方面出台50余项创新政策。
【名片】
嘉庚创新实验室
嘉庚创新实验室全称为“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嘉庚创新实验室以攻克关键技术、落地产业化成果为己任,围绕新能源技术,布局高效能源存储、低碳能源系统和未来显示技术“三大主攻方向”,以及先进材料、仪器装备网络、国家能源智库、产业建设与标准“四大支撑方向”,助力提升我市能源领域国内国际地位,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攻坚国际能源材料领域高点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