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加快打造高素质高颜值影视音乐名城。图为星巢越中心。(林志杰 摄)
本报记者 应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影视音乐产业发展,集美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文集美”发展战略,把影视与音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加以推动,提出全力打造影视音乐名城目标,塑造文化产业新优势。
围绕“打造高素质高颜值影视音乐名城”议题,昨天上午,集美区政协召开高校委员座谈协商会,邀请高校政协委员、业界代表以及教科卫体委、文化文史委部分委员深入协商议政、提出对策建议,为集美打造影视音乐名城贡献智慧力量。
发挥高校人才优势 激发创作活力
假日周末,到嘉庚剧院看场话剧、在星巢越中心听场音乐会、去龙舟池打卡电影同款取景地,已逐渐成为厦门人尤其是年轻群体休闲消费的热门选择。
当前,集美正在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集聚的高校优势是打造影视音乐名城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在艺术学科专业领域,集美可谓人才济济:学科设置方面,辖区多所高校都设有影视、音乐、舞蹈表演、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师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集美辖区内本科院校有相关艺术专业的专任教师635人,其中高级职称288人、博士学位150人;从学生层面看,辖区内本科院校的影视、音乐等相关专业学生超过一万名。
华侨大学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陈捷认为,集美区在完善制定新一轮促进影视、音乐产业政策时,有必要将高校纳入其中,鼓励支持高校创作具有集美特点、青春特质及反映高校校园生活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激发高校在影视、音乐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创作活力。
让音乐元素与城市空间相融合
从音乐产业消费的“需求端”出发,不少高校委员提到,集美应该率先打造年轻化、生活化的音乐消费场景,“让音乐成为集美的一种表情、一种符号、一种习惯。”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副教授贺莹建议,可以借鉴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经验,将音乐厅与公园相结合,市民甚至可以走上音乐厅顶休憩游玩,使得音乐厅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教授郭肖华说,可利用周末节假日在社区广场、商业中心、公园草坪等开展各种小型演出,让音乐无所不在。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梁虹建议在新兴潮玩街区云城万科里率先规划打造“音乐+”主题街,融入音乐街头表演、演艺直播、夜景灯光秀等元素,为青年群体提供个性化、时尚化的“潮流街景”。
打造两岸影视交流合作高地
位居对台前沿,坐拥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集美是全省唯一的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在影视、音乐产业的两岸合作方面,集美也正蓄势发力。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桂亭建议以集美为核心区打造海峡两岸影视交流合作高地,为海峡两岸青年影视人才提供更多“集美机会”,努力在两岸构建“古装有横店, 都市剧、青春剧看集美”的特色定位。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电影学院教授黄诗娴提出,集美区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金鸡百花电影节平台,打造两岸影视节展及版权交易市场中心,以及具有闽台电影文化特色的厦门电影博物馆。
率先布局影视音乐“元宇宙”
今年3月,我市正式发布印发了《厦门市元宇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公布了元宇宙发展的“路线图”。委员们认为,集美应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VR、AR等技术赋能,率先布局影视、音乐“元宇宙”。
“可以在十里长堤、星巢越、云城万科里等地标试水打造虚拟化影视音乐空间,从沉浸体验、虚拟呈现、交互传播、社交场景等方面进行创新。”华邮数字文化技术研究院产业合作总监张逸均说。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晨建议构建“互联网+影视”的集美模式,借助集美高校、现有影视行业平台,强化技术应用,并借助大数据将知名作者、编剧、自媒体、高校学生等行业人才整合起来,提升影视作品的自主开发能力。
【背景】
集美:
影视产业高速发展
音乐产业蓬勃兴起
打造影视音乐名城,对集美而言,有条件也有基础。
集美区影视产业高速发展,全市唯一的影视产业总部园区落户集美集影视文创园,原杏林包印厂区被改造成为全市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一站式专业影视拍摄基地。全区累计注册影视及影视相关企业超800家,规模以上影视企业20家,2021年全区影视企业营收超20亿元。联瑞影业、正午阳光、爱奇艺等头部影视企业及项目纷纷落地集美。早在2015年,集美区就全省率先出台第一部影视企业相关扶持政策,后又修订出台了升级版《集美区进一步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涵盖从剧本到拍摄、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今年以来已兑现影视企业各类扶持资金1300万元。
集美区音乐产业蓬勃兴起,省内最大的音乐产业综合体星巢越中心、音乐演出高品质的嘉庚剧院、新建成的闽南戏剧中心均位于集美新城;音乐演出活动频繁,2012年起连续举办八届厦门龙舟唱晚集美学村音乐节,2017年起连续举办5年原创的音乐品牌活动“听见集美”集美学村周末音乐会,星巢越中心每年举办各类音乐演出活动2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