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毛灵智
28岁的小陈诞下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可是,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很快被痛苦冲垮,产后14天,她住进了ICU,生死未卜,而罪魁祸首竟是血栓。经过抢救,小陈已脱离生命危险,目前正在接受康复治疗。医生提醒,分娩后尽早下床活动,能预防血栓的发生。
产后12天突发偏瘫
查出罕见血栓
9月13日生完孩子后,小陈开始坐月子,在这期间,她反复发烧,最高烧到40.1℃,严重时还会头痛、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诊断其患上乳腺炎,但治疗效果不佳。
到了9月底,小陈左半边肢体突然无法动弹,头疼欲裂,这下全家人都慌了,赶紧将她送到厦门弘爱医院急诊医学部。多学科紧密配合,很快确诊静脉窦血栓。
静脉窦,是脑部血液回到心脏的一个通道,通道里流淌的通常是静脉血。通道一旦堵塞,脑静脉淤血,脑组织受压,继发脑缺血坏死和出血损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少见,但具有潜在致命性,孕产妇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该病救治难度大,死亡率很高,即便救活,病人大概率无法醒过来。
送进弘爱医院时,小陈的颅内压正急剧升高,不仅出现静脉性的脑梗死,同时合并颅内出血,处境非常危险。医生紧急实施手术,历经5小时,取出4个血栓。
多学科密切协作
产妇奇迹苏醒
然而,取栓只是开端。小陈的脑袋像逐渐膨胀即将爆炸的气球,及时取栓延缓了“气球”的膨胀,但并不能完全阻断脑水肿加重进程。术后,她被送入ICU,很快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出现脑疝,脑出血加剧。医生当即下达病危通知书,全院紧急会诊。深夜0时,小陈再次被送入手术室,医生为其取出部分颅骨骨瓣,减轻颅内压力。去骨瓣减压后,医生通过控制体温、充分镇静等手段,降低她的大脑代谢,让大脑进入冬眠模式,进一步降低颅内压力。
这时,另一个难题摆在医生面前。小陈生完孩子不久,血液本就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内随时可能产生新的血栓,需要及时抗凝。可是她刚做完手术,抗凝治疗很可能加重颅内致命性出血。医生密切监测小陈身体状况,采取动态抗凝策略,精准调整抗凝药量,病人的情况一天天好转。
在ICU治疗近半个月后,小陈逐渐清醒,拔除气管插管后对答如流。“如此严重的静脉窦血栓患者,能活下来已是万幸,能清醒过来太不容易了!”ICU余剑华主任感叹。
目前,小陈还需进一步治疗偏瘫。她希望自己早日康复,不缺席女儿的成长瞬间。
医生提醒,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分娩后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血栓的首要措施。一般来说,顺产后6小时内就可进行相应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