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中心。(蔡茂祥 摄)
▲松柏清洁楼被改造成再生资源回收点。(资料图)
南华清洁楼多了一个新身份:思明区泡沫冷压站。
思明区莲岳里KJ清洁楼被改造为环卫公寓和爱心驿站。
曾经主要保障中华街道生活垃圾处理的水仙清洁楼,如今被改造为城记·中山路展览馆。
▲在城记·中山路展览馆,原本的清洁楼内部已经实现华丽转型。
▲在南华清洁楼,作业人员将泡沫箱等投进泡沫冷压机,体积大、重量轻的泡沫垃圾被压缩成紧密结实的泡沫条。
前身是清洁楼的思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中心,如今被打造为垃圾分类公众宣传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参与平台。(市垃分办 供图)
▲思明区莲岳里KJ清洁楼被改造为环卫公寓和爱心驿站,环卫人员在工作之余来到这里泡茶、聊天。
文/本报记者 柯笛
通讯员 李文林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除署名外)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场所,厦门市产生的垃圾都在露天中转场储存,通过车、船运送到农村,就地发酵后制成农业基肥。直到1992年,厦门港民族路垃圾场建起第一座清洁楼,原有的三个露天垃圾中转站也在1993年至1998年间改建为大型清洁楼,逐渐结束了垃圾露天转运的历史。
清洁楼的兴建,成了厦门市垃圾转运史上里程碑式的改革。生活垃圾开始从小区运到清洁楼,再到大型压缩中转站,各种运输工具轮番上阵,最终将垃圾运到末端处理厂进行处理。
2016年,全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生活垃圾直运全面推行,垃圾收运车“公交化”运行,各类生活垃圾被分类直接运至末端处理厂,部分清洁楼开始进行“转型升级”。有的改造成泡沫压缩站、再生资源回收点,有的化身爱心驿站,方便环卫工人休息,有的甚至直接“转行”,变成了垃圾分类科普中心、城市展览馆等……一栋栋清洁楼迎来大变样,成为城区中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清洁楼功能转换后,原本进进出出的垃圾收集车没了踪影,空气中闻不到垃圾的异味,不仅减少了“跑冒滴漏”造成的污染问题,也降低原先生活垃圾二次转运产生的影响,为“邻避”转向“邻利”打下基础,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助推厦门“两高两化”城市建设,让生活环境更宜居宜业。
不过,作为垃圾转运的必要应急场所,清洁楼仍有存在的必要,比如,针对台风天等特殊天气提升垃圾转运成效、24小时保洁路段的倾倒需求、无法实现垃圾直运片区的兜底收运等。因势利导、因情施策、合理布局,如今,需要保留的清洁楼实行准入机制,限定作业时间和对象,在保障满足应急需求的同时,与周边环境实现和谐共生。
与气势如虹的社会发展同步,厦门垃圾分类工作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为厦门创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做出巨大贡献。接下来,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继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升级,不断完善清洁楼功能转换的用途,让它们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再利用
完善可回收物处理体系
清洁楼变身泡沫冷压站
思明区南华路5-1号,门口熟悉的“南华清洁楼”字样下,多了一块“思明区泡沫冷压站”的牌子,走进楼内,作业人员将泡沫垃圾投进泡沫冷压机,一个个泡沫箱被压缩成一整根紧密结实的泡沫条。
白色塑料泡沫包装物体积大、重量轻、形状不规则,还容易出现泡沫颗粒乱飞的情况,同时装载车辆空间有限,运输成本高,一直是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理中的一道难题。今年3月初,思明区将南华清洁楼改造为泡沫冷压处理点,配备一台泡沫冷压机,通过人工撕除胶带、清洁等前置处理,泡沫被送入机台压缩成成品。
据介绍,南华清洁楼启用作为泡沫冷压处理点,保障了中华、厦港、鹭江街道的泡沫垃圾处理,截至9月底,站点的泡沫总压缩量近1000公斤,日平均收运量约3-5公斤,进一步完善我市可回收物处理体系。
在集美区和海沧区,也有清洁楼被改造为泡沫冷压处理点,并通过双渠道打造低值泡沫回收链条——各镇街村居相关需求企业产生的泡沫垃圾可自行运往处理,也可以申报后由区环卫主管部门统一收集直运、进行集中处置。自2021年5月初试行至今,集美区滨水清洁楼和杏锦清洁楼两个泡沫冷压处理点累计收集367车次,已冷压成型泡沫298块、约4562公斤,月均处理量约433.69公斤。海沧区天竺清洁楼泡沫冷压处理点则统计称,目前日处理量达到800公斤,处理能力约100公斤/小时。
集中压缩后的泡沫体积大大减小,运输成本降低,还可以转运到环保公司进行回收利用,南华清洁楼泡沫冷压站的作业人员杜汝真告诉记者,压缩后的泡沫体积为原来的五百分之一,价值可达2000元/吨,不仅有效推进了废弃泡沫的回收及资源化利用,也初步形成低值回收全链条,做到精细收运、源头减量。
此外,思明区屿后南里227-3号的松柏清洁楼也已经变成“再生资源回收松柏服务点”,主要回收纸类、塑料类、铁类、铝类和铜类,日均回收量200公斤左右。没了不好闻的味道和噪音,路面也不会因为垃圾清运车的停放而时常造成堵塞,再生资源回收松柏服务点受到周边居民和商户的肯定,不少居民成为这里的固定客户。附近居民赞道,“曾经作为清洁楼服务周边,如今转了型,继续为环卫事业发光发热。”
更暖心
改造升级成环卫公寓
为环卫工人提供服务与关怀
在思明区莲岳里,一栋被不少环卫工人交口称赞的环卫公寓,竟然是由清洁楼改造而成。走进一楼,宽敞的大厅被布置成了爱心驿站,饮水机、应急药箱、桌椅……各种设施物品一应俱全,周围的环卫人员工作之余,都会来这里泡茶、聊天。穿过大厅一楼,几间配备了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宿舍出现在眼前,十余名环卫工人及其家人已经顺利入住。
原来,以垃圾直运、清洁楼功能转换为契机,思明区顺势而为,在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建筑体量和外观的前提下,心系“城市美容师”的工作环境,对莲岳里这栋清洁楼进行内部优化调整,取消生活垃圾收集与二次转运,改造升级为环卫公寓,并配备爱心驿站。
为了让环卫工人“冷天有地方取暖、热天有场所纳凉、渴了有热水供应、累了有站点歇脚”,市环卫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大力推动“爱心驿站”等建设。在全市各区,不少清洁楼中也增设爱心驿站等场所,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憩的温馨港湾。
如今,思明区莲花二村清洁楼、万寿清洁楼、白城清洁楼也已经逐步改造为环卫宿舍,即将迎来一批环卫工人入住;在海沧区海沧管理站,也设有清洁楼压缩间、公厕、休息室等功能场所……越来越多清洁楼在改造提升与再利用时,从多角度为环卫工人提供关怀,大幅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改变了原先较为杂乱的工作环境,不断提升环卫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创新
改造为宣教科普场所
沉浸式体验垃圾分类宣传
作为环卫行业链条中的“元老级”存在,清洁楼的转型升级,还发挥出非同寻常的教育意义。
观看影片,了解为何要垃圾分类;聆听讲解,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答题挑战,玩起垃圾分类游戏……位于厦禾路的思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中心如今人气十足,其实,它的前身也是一栋清洁楼。在充分听取民声后,思明区创新思路,将其打造成垃圾分类公众宣传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参与平台。如今,这里集科普、趣味与互动性为一体,每个周末都很热闹,金湖社区、康乐小学、松柏二幼等都曾来到这里参观和学习。
随着生活垃圾直运工作不断深入,在海沧区东孚街道,辖区内近四成清洁楼逐步完成了功能转换,除了片区需要保留必要的清洁楼外,其他清洁楼不再承担生活垃圾二次转运的功能。经过改造,诗山清洁楼由垃圾中转站变成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工作人员以结构图、原型小品等不同形式,还原了不同种类的可回收物分解、再生产过程,向居民展示了垃圾分类对资源回收的重要性。如今的诗山清洁楼不仅成功实现功能转换,也实现了真正的“清洁”——空气清新起来,周边整洁有序,时常有居民主动前来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从前大家避而远之的清洁楼,如今在引导市民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集美区,侨英清洁楼如今也在火热改造中,不久后,它将作为垃圾分类科普宣教基地,面向集美区市民乃至所有参观者进行环卫及垃圾分类科普,通过游乐式参观、互动装置、实物展示等,在深度体验与感受环卫、垃圾分类工作之余,促使人们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环保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山路旅游景区附近,曾经主要保障中华街道生活垃圾处理的水仙清洁楼,如今也被改造为城记·中山路展览馆。2020年6月,根据中山路片区改造计划,水仙清洁楼停用改造,原水仙清洁楼保障区域的生活垃圾也转为分类直运,仍由驿鸿公司负责收运。如今,这栋外表看起来“小洋房”似的建筑,已经被打造为承载了街区历史文化内涵、与公众持续互动的文化空间,在原本属于清洁楼内垃圾处理坑位和收运车辆机动车道的挑高空间内,也实现华丽转型,通过“生命地图”“时空之塔”“文化沙盘”等装置,以动态视角,为市民游客探寻厦门老城区的城市生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