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参政促发展 履职尽责为民生
市政协界别活动小组关于教育、经济、医疗方面调研报告选登
2022-10-2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编者按】

  十四届市政协有28个界别活动小组,今年以来,在市政协党组领导下,各界别活动小组委员依托专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联系群众,调研参政,履职尽责。本版摘要刊登部分界别活动小组的调研报告,涉及健全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乡村休闲渔业和茶产业发展、家庭病床建设和医院护工管理,反映市政协委员围绕中心、服务民生的履职成果。

 

 厦鼓海峡两岸风光。(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教育篇

  健全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抓好人生教育“最初一公里”

  ●市政协妇联界别活动小组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最初一公里”,对于儿童人格形成、习惯养成和道德发展具有原生性、发展性、终身性影响。家庭教育的成败,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和谐稳定。

  2022年,我国家庭教育领域首部法律《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我们要以新理念、新要求为指引,科学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对策建议

  进一步健全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教育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合力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层面,还需督促各部门发挥优势,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政策、资金等全方位保障。学校层面,要继续巩固发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逐步加大对在职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训的力度。社会层面,规范强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依托公共服务场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持续拓展家庭教育媒体服务平台。

  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精准供给。编制《厦门市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多种形式分类施策,提高精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育儿指导服务机制,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育儿指导服务。完善特殊需求和困境儿童家庭指导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有效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统筹协调与资源支持功能。当前,我市市区两级均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须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现有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职责;培训家庭教育服务人员及志愿者,建立家庭教育人才库;开展家庭教育领域的业务交流及合作;指导社区家长学校、学校家长学校及其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活动;研发家庭教育类公共服务产品等。

  加强家庭教育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开设家庭教育专业课程。广泛吸纳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组建来源多样、学科多元的家庭教育专家智库。加强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拓展普职融通路径

  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

  ●市政协教育和体育界别活动小组

  我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我市中小学均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劳动现状总体上有一定的改善。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合开展的普职融合式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路径支持。但仍然存在普职融合式劳动教育融合观念与方式不足、融合机制不畅以及和谐秩序欠缺等现实问题。

  对策建议

  劳动教育需要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长期持续实施,使之贯穿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类型、不同场域的劳动教育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

  在教师资源融通中系统设计劳动活动,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利用职校师资优势推动师资融通,缓解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教师不足、不专业的问题,也能通过职校教师专业化的引导,拓展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内容,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及劳动技能等综合劳动素养。此外,普职融通还可尝试普职学校联合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项目合作。

  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实现实践基地融合,是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条件保障。这些实践基地是实现普职融通的重要资源,均可在开放共享机制下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校外实践提供服务。

  在学校德育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增强德育活动实效。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志愿服务、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引导学生在其中积极开展公益性、服务性劳动,树立良好的劳动服务意识,增强学校德育活动实效,释放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学校要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劳动表现纳入学生品德评价。

  在教育督导中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加强顶层设计的引导。加强督导评估,建立劳动教育工作的督导机制,既要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德育工作测评、文明校园等的考核评估体系,又要纳入对区、对校绩效考核体系,从而才能将劳动教育抓实抓细。

  经济篇

  发展特色休闲渔业

  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市政协致公党界别活动小组

  厦门作为滨海城市,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悠久的海洋文化、深厚的科技基础和对台区位优势。厦门的休闲渔业应顺势而为,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现代休闲产品,促进农村渔业绿色高质量转型和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厦门市自禁捕退养开始就提倡发展休闲渔业,但时至今日,厦门市的乡村休闲渔业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策建议

  重视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并落实乡村休闲渔业建设,走特色化渔村发展道路。加强对我市的渔村情况进行统一调研、摸清家底,深挖各渔村的特色和优势渔业资源、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注重保持乡村风貌,规划培育特色鲜明、多样化和本土化的休闲渔业项目。重点可打造以下产业集群或休闲渔业业态:澳头休闲渔业产业集群——打造集海上游乐、渔事体验、特色餐饮、渔家民宿、水产购物、赛事节庆、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高端休闲渔业产业集群;潘涂涉渔生活体验型休闲业态——打造以海蛎为主题的涉渔体验型休闲业态,筹建海蛎科普园,促进休闲渔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丙洲海岛度假村和休闲旅游驿站基地——重点优化丙洲已有的海鲜、船模、观赏鱼等特色产业,增加海钓、串岛游、水上单车等亲水项目,大力培育休闲运动业态,拓展观赏水族造景和科普、花鸟宠物市场等;小嶝岛环机场经济航天小镇——打造成以对台贸易为特色,集免税购物、红色文化旅游和传统渔业服务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都市生活型休闲渔业——对位于城市腹地或城乡接合部、渔业空间消失的渔村(如鳌冠、高浦、后井),打造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和文创于一体的示范渔村,促进渔民转型和融入都市生活;文旅商业型休闲渔业——针对城市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的曾厝垵、大社等,制定渔村品牌升级计划,保持原有的特色和吸引力。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休闲渔业基础设施,推动城乡、产城、文旅融合;加强部门协调,强化要素保障,补齐政策法规短板,助力产业聚集;加大推介力度,聚集人气,保障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

  做强做优茶叶集散中心

  打造“福建第一茶市”

  ●市政协民建界别活动小组

  茶产业已成为福建农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与茶产业密切相关的产品加工、营销贸易、产品包装、物流运输、餐饮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兴业机会。

  茶产业不但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补充,也可为地方文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把厦门打造成为一个茶叶集散中心,不但可行,而且可以为厦门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对策建议

  政府应高度重视厦门茶产业建设,进一步做强做优厦门茶叶集散市场,逐步打造成“福建第一茶市”。可由市政府或某区政府牵头,联合主要茶叶产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和茶叶协会机构,以及具备相当实力和影响力的茶叶厂商,甚至是非茶叶生产经营的投资商,组成筹建团体,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和组织策略支持,由茶叶厂商或投资商通过开放式的市场运作进行组建。

  逐步完善茶叶集散中心的功能。茶叶集散中心可先由茶叶知名生产经营厂商入驻,逐渐逐步扩大延伸集散中心的功能,形成包括茶叶运输、茶叶加工、茶叶包装、茶叶检测、茶叶品尝、茶叶销售、茶具辅销、茶艺表演、茶文化展示、茶道交流、茶客汇聚的一条龙、综合性中心。

  政府部门给予一定力度的支持。政府除了牵头组建之外,还需要给予集散中心建设一定的政策支持,在规划、建设、运作方面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协助。

  设立或联合专门机构为集散中心进行宣传包装和推广,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集散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规范旅游购物环境,统一由政府挂牌旅游购物点,让游客放心购买,明白消费;重点做大做强厦门“茶博会”会展品牌,降低宣传费用;加大政策优惠措施,降低茶商投资成本;成立“福建第一茶市茶商协会”,打造培育茶叶经纪人的平台;建立茶叶基地,培育自己的茶叶品牌,积极鼓励茶商去包山种茶,降低采购和运输费用。鼓励茶叶生产企业多开发适合不同群体消费的高、中、低端茶叶产品。

  医疗篇

  加快家庭病床建设

  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

  ●市政协医卫界别活动小组

  家庭病床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点痛点的有效手段,是医养结合服务由机构向家庭的有效拓展和延伸,让长年不能间断治疗的慢性重症患者和因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或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在家“住院”,是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建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有力举措。未雨绸缪,加快家庭病床建设, 服务老龄化社会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对策建议

  加强家庭病床团队建设,提高诊疗服务水平。加大培养全科医师、全科护士,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待遇,吸引医学毕业生和上级医院医生到基层开展诊疗服务。增加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控制数,允许招聘编外人员,补充家庭病床医疗人员团队。

  完善医保现有政策规定,促进服务快捷便民。开通家庭病床医保绿色通道,允许建床患者在急诊和有外配药需求时,可以直接使用医保卡支付。取消家庭病床医保支付底线,给予参与家庭病床舒缓医疗照护的医护人员一定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执业合法规范。明确家庭病床法律合法性,让基层医务人员在实际开展家庭病床巡诊、出诊服务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尽量减少医疗风险,提升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展智慧医疗,提供多层次家庭病床服务。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实施互联网为家庭病床需求者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诊疗服务,积极开展“远程问诊”,探索推动“网约医生”“网约护士”“网约护工”等服务。

  支持民营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家庭病床服务体系。建议鼓励支持护理站及医养结合机构开展此项服务,护理站非常适合规模化发展。

  建立长护险制度,助力家庭病床服务健康发展。以单位与个人分担、社会互助共济、政府补助方式,独立险种独立筹资独立运行,为失能人员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对认知能力障碍、日常活动能力缺失以及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人员,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

  医院统一管理护工

  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

  ●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活动小组

  护工规范化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护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造成医院医疗环境混乱,护理安全没有保障,护工收费随意性大,护工服务监管不到位,护工流动性较大,护理院及社区居家护工无培训基地,患者满意度不尽人意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按照“住院患者护理由医院全程负责”的改革思路,建议医院护工由医院统一管理。

  对策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由卫健委牵头摸清各家医院的护工需求、基本情况,根据医院需求情况制定方案,护工纳入医院统一管理。规范护工管理制度,明确护工管理职责,统一收费标准,加强对医院护工的监管考核,进一步规范护工的服务行为。依托医学院等高等院校迅速定向订单式培训一批护理员充实到各大医院。搭建省市级的护工信息平台,实现对护工统筹调配。

  护理分层级管理。护工必须持证上岗,对经过专科培训的转岗要进行再培训。增加护理员的编制,让经过培训的护工且表现突出的,有机会转成院内的正式护理员。护工费纳入医保统筹,由医保、政府及个人来各负担三分之一,即护工费三分之二由医保和政府支付,三分之一由个人支付,从而减轻患者及家庭的负担。有开展长期护理险的地市,个人部分可由长护险支付。

  提高社会对护工的认同感。合理制定护工费,由物价、医保、卫健部门综合测算,根据市场行情制定,并执行统一的指导价。各级人大、政协及各种协会应有护工人员的声音,并有机会参与劳模的评选。单位签约给予交五险一金和最低生活保障费,让护工根据岗位责任绩效提取奖金保障护工的生活,避免流动性及不稳定性。

  延伸社区及家庭医养护服务。成立护工培训机构,负责培训所辖的社区护理院及有需要的家庭成员,建立绿色通道,双向转诊,让社区及居家医养护结合成为可能。

  对医院护理的人力成本给予专项补助,包括管理成本及与护工签约后缴交五险一金和最低生活保障费用的成本。

  【名词】

  护工

  护工是指在医院受雇于患者或患者家属,协助护士对病人日常护理和帮助的工作人员。

  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物、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的综合产业。

  

▲市政协致公党界别活动小组进行课题调研。(赵洁 摄)

  【他山石】

  借鉴先进经验

  提升服务质量

  1.以政府为主导的决策执行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各级政府从政策法规层面着手,自上而下推动结构有序、权责分明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形成。1999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通俗易懂的《家庭教育手册》,向民众传输和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2006年,《教育基本法》修订时进一步明确:“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努力为监护人自身教育能力的提高,提供学习的机会,并提供其他家庭良好的教育信息。”地方层面,日本在2001年修订《社会教育法》时,特别提出市町村的教育委员会要“提供有关家庭教育的学习机会,鼓励开设讲座及举办集会”。

  2.以学校为中心的家校联合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1992年新加坡政府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正式把“家庭为根”确定为新加坡人所应奉行的共同价值观之一。为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教育作用,2002年,“学校家庭教育计划”得以启动。该计划利用学校现有空间和设备对家长开展有关了解孩子、有效沟通技巧、建立和谐婚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凝聚家庭成员、学习理财技能、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等教学活动,从更广义的家长素养范围介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服务。政府还赋予学校更大自主权,学校得以开发出诸如家长支援小组、家长协会、“导读爸爸/妈妈”等丰富多彩的家校联动形式。

  3.以社会组织为依托的社会支持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德国青少年事务局作为官方的社会工作机构,承担着“促进对家庭的教育”及“支持、协助、补充家庭教育”的任务,进行包括家庭培训、家庭咨询、家庭休养、支持单亲家长、分居和离婚咨询、家庭教育咨询、子女教育辅导等在内的工作。此外,德国有许多自由型社会组织,共同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引自市政协妇联界别活动小组《关于健全和完善我市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对策研究》)

  本版文/午马 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