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现场。
文/图 本报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骆磊 吴凌翔
“天气瓶的前世今生”“声纹识别”“韦伯空间望远镜”“冬奥会里的趣味科学”……一场场精彩的科普讲解,展示了厦门科普人的风采。10月28日,由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主办,厦门科技交流中心承办的2022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厦门预选赛举行决赛,选手们将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科学话题用幽默、生动、通俗的方式讲述,呈现了一场科学普及的饕餮盛宴。
参赛主题包罗万象
讲解形式生动有趣
古代高科技“天气瓶”是否可以真正帮助人类预测天气?裸眼3D、全息影像、VR技术有哪些区别?ECMO(人工肺)的原理和作用是什么?此次比赛的参赛主题包罗万象,不仅有关注自身的健康科学、贴近生活的科技应用,还有探索宇宙的航天科技和前沿科学知识等,涵盖了重大科技成果、医疗健康、生物、环保、气象等各个领域。
如何在短短4分钟内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比赛不仅比拼个人擅长的科学内容,更要参赛选手接受临场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选手们巧用表演、脱口秀等各种形式、辅之以动画视频和PPT等多媒体手段,生动诠释深奥的科学技术。
此次比赛最终评选出的第一、二名获奖选手将代表厦门市参加2022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第三名选手将推荐参加福建省科普讲解赛,角逐参加全国赛的机会。
“这是一场高水平的科普讲解展示和比拼,也是对我市科普传播者综合素质的一次实际检验。参赛选手中既有讲解员,也有学生、医生及科技工作者等,讲解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题材广泛。”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比赛为我市广大科普工作者比拼讲解技能、交流讲解技巧、展示讲解风采搭建了重要平台。
各领域选手积极参赛
营造浓厚科普氛围
全市各高校、科普基地等单位积极响应此次比赛,其中还包括9名中学生。他们毫不怯场,给在场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少年强则国强,让青少年参与科普讲解,体验其中的快乐和意义,将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火把。”一位评委表示,此次充分体现了普及性和参与性,也充分说明我市高度重视科普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科普教育,全市科普文化氛围浓厚,科普群众基础和创新环境持续提升。
据了解,本次大赛既有来自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厦门大学文博管理中心人类博物馆、厦门市科技馆、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等单位的专业讲解员,也有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儿童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等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还有来自高校的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个人爱好者等。大家同场竞技,结合气象科学知识、新技术、新成果、VR技术、人工智能、环境保护、健康养生、防震减灾等等领域将科普知识演绎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自2014年起组织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以来,我市屡获佳绩: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气象局、厦门科技馆、省亚植所等单位的参赛人员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具人气奖及“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等荣誉称号,市科技局也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
【链接】
9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面对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需求,该意见聚焦当前科普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科普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使命导向,切实发挥科普在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