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市场监管局
提升效能 开启智慧监管新机制
2022-11-01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市市场监管局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厦门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9.5%,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高。图为市场监管人员对餐饮企业后厨进行检查。

  ▲厦门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线下服务中心今年建成投用。

  打开厦门市场监管系统“智慧监管平台”,上面囊括了涉及全市83.2万家市场主体、14大类监管业务的相关数据。通过具有厦门特色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市每家市场主体建立了独立信用档案,并将其作为区分不同信用风险等级、分别设置监督检查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的依据。

  分级分类监管是我市创新监管手段的具体举措之一。近年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聚力营商环境优化,强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打通服务堵点。

  2019年至2021年,厦门连续三年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前茅,营商环境全部18个一级指标均获评“全国标杆”,14个指标进入全国前十。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地方”,获得督查激励;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由厦门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的“开办企业”“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三项指标均成为全国标杆;在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

  推进简政放权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市场准入是首要环节。近年来,厦门市场监管部门从简政放权入手,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创新提出“一证跨区准营”制度、上线简易注销“预检”服务……多项改革举措的落地,让市场准入、准营和退出机制更加通畅高效。

  去年3月开始,市市场监管局在药店、超市、母婴用品店三个行业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工作,大幅压减审批时限及材料,成为全省“一业一证”改革推进主力。改革之后,相应审批流程压减93%。“以前开一家药店要办4张许可证,跑4趟窗口,准备4套申请材料,现在只要跑1次窗口,提交1套材料,就可以办理一张融合四证功能的行业综合许可证。”改革落地后,厦门鹭燕大药房有限公司安岭路分店的负责人3月1日就顺利领到了全省首张药店行业综合许可证。

  今年8月,厦门鹭燕准备在自贸片区和高林布局两家新店,因药店涉及保健食品经营,按规定需取得食品经营备案。“8月12日,我们的办事人员登录厦门市商事主体开办一网通平台,按平台流程提示提交相关材料,当天就通过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备案办理。”厦门鹭燕大药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清梅说。据悉,今年以来,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托自建系统在全省率先将“食品经营备案(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纳入“多证合一”范围,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工作模式。经营者无需到窗口申请,无需提交纸质材料,“一趟不用跑”即可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备案。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以集成服务为手段,推行证照同步办理,将营业执照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许可证相关业务进行整合,推行“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涵盖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等4大类60个事项的高频登记审批需求。目前,企业开办时限由2.5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其中设立登记办理时限不超过0.5天,公章刻制、发票申领并联即时办理。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进“智慧+商事登记”改革创新,构建厦门市商事主体“一网通”平台,打造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的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服务模式,率先实现31个主项154个末级事项“一网通办、掌上可办、自助E办”,企业办事便利度、体验感明显提升。

  市场监管部门成立“帮办代办志愿者服务队”,主动靠前服务群众。

  完善监管体制

  打造公平公正营商环境

  “放得开”,更要“管得住”。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目标,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推进信用监管,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和公平公正的经济发展环境,助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在监管方式方面,厦门市场监管部门一方面加强靠前服务。推行食品相关产品获证企业“告知承诺制”,在全省率先提供首次现场检查辅导服务,指导企业开展承诺自查,确保实际生产条件符合获证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后续监管。建立年度巡查制度,一年至少一次全覆盖例行检查,督促企业持续保持生产条件符合获证要求。2022年我市生产领域食品相关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9.5%,较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

  依托厦门市双随机事中事后监管综合执法平台,市场监管局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并依照《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做到“同一时期对同一检查对象实施的多项检查合并进行,同一时期对同一事项不再次实施检查”。从制订计划、抽取对象、匹配人员、结果录入到结果公示,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痕迹化,此举不仅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过多干预,也让市场监管更加规范。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信用修复则给了企业一个改正错误、重塑信用的“复活”机会。为方便企业信用修复,厦门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信用惩戒“缓冲区”,在将市场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前予以一个月告知公示,同时设置多渠道提醒,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履行信用公示义务、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做出信用承诺等方式主动修复、避免留下失信记录。目前,全市已有2273家企业主动整改后自动消除信用风险。在贯彻落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市市场监管局进一步简化信用修复流程,对企业申请信用修复实行“不见面、非接触”办理模式,帮助4439家企业快速解除了经营异常名录。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10月12日,“近邻法庭——知识产权纠纷共治中心”在翔安区市场监管局揭牌,通过提供家门口的便民诉讼服务,设立“标准化在线诉讼专用场所”,发挥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市场监管部门行政调解、法院裁判指引等分层联动衔接,打造知识产权纠纷共治模式。

  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强不强,营商环境好不好,知识产权是关键指标。2022年,厦门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并印发实施《厦门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海沧区入选首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火炬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市市场监管局与厦门自贸委、厦门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知识产权CBD”,聚焦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优质地标等高价值知识产权,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的要素供给侧保障综合体,已于今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揭牌运行。厦门获批建设的全国唯一“电子商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也于9月正式揭牌。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吸引外商、留住外资、稳住外贸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厦门印发年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组织市区联动、跨部门联合执法,持续强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针对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开展“剑网”“铁拳”等20余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市市场监管局与市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文旅局和厦门海关联合签署《厦门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意见》,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推进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一书一库一办法一专栏”建设,开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申请通道,编制并发布涵盖主要发达国家、金砖国家、RCEP主要国家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维权援助指南,成立厦门市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专家库,对在国外维权成功的知识产权纠纷当事人予以维权援助资金支持。

  同时,我市还积极建立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将知识产权工作与社会信用建设有机结合,独创“白鹭分”知识产权便民服务通道,凡企业法定代表人“白鹭分”达到680分以上,即可享受所在辖区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免费提供的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据统计,今年1至6月,全市已有56家企业通过该渠道获取了知识产权咨询服务。

  【亮眼 成绩】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在企业档案“容e查”平台上线“破产清算查询”功能,已有223位破产管理人用户查询电子档案5103卷次,共计13.6万页,该举措被福建省发改委列为2022年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

  ●今年5月17日,市市场监管局“全程网办”打造商事登记智慧矩阵获选2022年度全市“十佳”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厦门在全省率先开展质量基础设施支撑引领民营企业提质增效升级行动,“质量基础设施e鹭协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2021年,厦门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543件,居全省第2位,比2018年增长72.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7.87件,居全省第1位,比2018年提高37.5%;有效注册商标累计489933件,培育地理标志商标4件;新增著作权登记30718件。我市10个项目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10个项目获2021年省专利奖,获奖项目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厦门市场监管部门大力推广“知保贷”“知担贷”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2021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25.162亿元,覆盖项目数249个,知识产权数量1386件,均居全省首位。2022年上半年,我市新增专利商标质押金额13.03亿元,其中新增专利商标质押普惠贷款金额7.04亿元,涉及质押项目113个,惠及中小微企业112家。

  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泥

  通讯员 陈雪松 郑倩 吕培超 刘莹莹

  本版图/市市场监管局 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