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
从“蜗居”到宜居
郑捷
2022-11-11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悠悠岁月,讲述时代变迁。改革开放40余年,百姓的生活发生了许许多多变化,对我们家而言,感受最深的就是居住条件的改善。

  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我刚上幼儿园,父亲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无暇顾家。为了方便母亲工作,我们在东渡港附近租了一间旧房子。那间房在一座两层小楼的二楼,楼梯是铁架梯,走廊是全开放式,焊了一排铁架当围栏,屋顶覆盖的是瓦片,俗称“瓦房筒子楼”,面积大概15平方米,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没有自来水,洗衣做饭全在走廊上。那时,大部分时间家里都只有我和母亲,做饭就靠一个简易的蜂窝煤炉子。

  住在“瓦房筒子楼”的那段时间,最怕的是雨季。由于屋顶是瓦片,修葺比较麻烦,有时瓦片破损来不及维修,一下雨家里就漏雨,母亲只好拿来脸盆和水桶放在漏雨的位置接水。记得有一次台风,狂风暴雨加上停水停电,楼房旁的一棵大树枝干折断倒下击中屋顶,砸出一个窟窿。要是平时下雨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还好,但发生在台风天就太可怕了。那天,楼下的沙发作坊歇业,楼上其他房间都没有人住,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灯、没有电话、没有邻居,狂风骤雨,漆黑一片,只有房间里一束微弱的手电筒光、让人感觉随时会坍塌的屋顶、随时会被狂风“踢开”的门窗和满地雨水。那时的母亲只有20多岁,我们母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躲在房子的角落,熬过了这个无助的台风夜。

  20世纪90年代初,父亲在部队“提干”成了军官,我们家的住房条件有所改善。我们搬进了军营家属楼,一张上下铺的铁架床,还有通到房间的自来水,“瓦片房”升级成水泥楼房,下雨天终于再也不需要用脸盆接水了,台风天也不用害怕屋顶会被掀飞、门窗不够牢固了。

  1998年,我们家购买并搬进了单位的福利房,这是属于我们家的第一套房子,据说当时还是厦门第一批“小区”概念的商品房,房子虽然不大,但是小区有完善的配套,有良好的绿化,周边幼儿园、小学、菜市场一应俱全,住着着实舒心。

  从最早的“瓦片房”,到后来的水泥楼房,再到小区商品房。非常有幸,我们是厦门经济特区飞速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住房的变化只是一个时代的小小缩影,折射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感谢这个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