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读者代表”被推荐人李胜春:
闻着日报油墨香分外踏实
读《厦门日报》已近30年,从读者成为“城市副刊”作者、市作协会员,至今仍坚持每天读报
2022-11-11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读《厦门日报》是李胜春每天的“固定功课”。(受访者 供图)

  【人物名片】

  李胜春,“70后”,新厦门人,民航气象工作者。

  本报记者 陈少英

  在“70后”李胜春位于五缘湾的书房里,收藏着好几叠《厦门日报》,而橱柜里厚厚一叠征文获奖证书,主办单位基本都可以见到“厦门日报”字样。李胜春说,她和《厦门日报》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93年。“《厦门日报》是我了解脚下这片热土和热土之外世界的窗口,陪伴和见证我的成长。用现在的一句时髦话形容,‘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毫不夸张。这样一份生动、百科全书式的报纸,谁会不爱?”

  感激  《厦门日报》陪伴成长

  1993年,李胜春从学校毕业,来到厦门机场工作。单位有订阅《厦门日报》,工作之余,科室里几个年轻同事都爱抢着看,常是一个人还在看,其他人挤在一旁“候场”。不上班的时候,几个同事干脆到收发室坐等日报发行员到来。成家后,李胜春开始自己订阅《厦门日报》。家里收藏的报纸中,最早的是2013年的,那时《厦门日报》双语周刊版面,是她学习英语的好帮手。

  说起厦门日报社读者节,李胜春如数家珍。“每到读者节,我都会到白鹭洲,参与这个‘所有热爱《厦门日报》的读者的狂欢节’。”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第十四届读者节,那年恰好是《厦门日报》创刊65周年,李胜春作为“我是特区建设者”职工读书征文活动的获奖者,登台领奖。厦门市总工会的记者和日报小记者都采访了她,她还记得当时的采访感言:“我自豪我是一名特区建设者,参与和见证厦门特区的成长。我爱厦门,我爱日报。”

  感恩  “城市副刊”圆了文学梦

  爱好文学的李胜春,不只是《厦门日报》的忠实读者,从2018年开始,还多了一个颇为自豪的身份——“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会员。

  “读报、投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城市副刊’一直是我最爱的版面,‘身边人身边事’的定位贴近百姓生活,是触摸得到的温暖,这里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李胜春从2014年开始给“城市副刊”投稿,“副刊的许多作者和我一样都是草根出身,热情高、底子薄,要走得更远,需要专业详细的指导。而副刊编辑亦师亦友,帮助、指导、关心我们这些草根作者的点滴进步,他们就是我们写作上的指路明灯。”

  2018年“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征集会员,李胜春马上报名成为NO.1。每周在副刊文友群里,编辑不辞辛苦对刊发的文章作详尽点评,分享好文,指出不足,一次次点评犹如一堂堂授课,帮助作者飞速成长。李胜春深受其益,从一名草根作者成长为厦门市作协会员。

  感怀  坚持每天阅读纸质报纸

  这些年,李胜春坚持读报,积极参与厦门日报举办的各类征文比赛,写下自己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奋斗故事。今年10月“青春集美 奋斗有我”征文中,李胜春的《有爱的灵魂终会相遇》获评人气奖第一名。获悉结果的当天,李胜春就将人气奖奖金,连同征文奖金、稿酬,再自掏腰包补上税金,凑足2000元,捐给其征文所写的集美萤火虫公益图书馆。

  大家都忙着刷手机,为何很多人还愿意坚持订报、读纸质报纸呢?对这个问题,李胜春有自己的考量。“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依然坚持每天阅读纸质报纸,既有‘纸寿千年’的情怀,也是我坚持深入思考的一种方式。不要匆忙赶路,把灵魂落在身后。”李胜春说,闻着日报的油墨香,分外踏实。

  “十佳读者代表”自荐推荐标准

  1.长期关注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新媒体,与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新媒体之间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或特别动人的故事。

  2.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无不良记录。

  欢迎您拨打本报热线968820,或通过新浪微博“@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厦门日报”留言自荐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