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康章炳,73岁,退休工程师。
康章炳展示他珍藏的剪报。
文/本报记者 房舒
图/蔡茂祥 摄
打开袋子,73岁的康章炳拿出了他的“珍藏”:大大小小的数十份剪报。有的已经泛黄,有的还是原来的纸张模样。“这些都是发表在《厦门日报》《厦门晚报》上的文章,有160多篇。”康章炳如数家珍地说道。康章炳是一名退休工程师,也是有着32年“报龄”的老报人。从1980年至今,在厦门日报社举办的各项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160多篇见报文章
串起与日报的不解之缘
1980年,31岁的康章炳在厦门市北溪引水管理所工作。这一年,他因为单位订报,有了读报的习惯,最喜欢看的就是《厦门日报》,“《厦门日报》关注民生、体恤民情,还接地气。”
康章炳虽是理工科出身,却也热爱写作,喜欢上读报后,他开始提笔写作,投稿文章。1980年5月份,他向《厦门日报》投出了第一篇稿件,这篇稿件以《人民渠道人民管》为题,刊登在了《厦门日报》的第二版。一投即中,给了康章炳莫大的鼓励。他开始频繁向《厦门日报》投稿,他的文字简洁有力,见解独到。同年10月25日,他的文章《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在《厦门日报》刊登。1981年3月,他的投稿连续被刊登了3篇……“为《厦门日报》和《厦门晚报》写稿,成了我业余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康章炳说,为了提高写稿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报纸杂志,还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2006年康章炳退休,开始自费订阅《厦门日报》《厦门晚报》至今。其间,康章炳坚持积极撰稿、投稿。32年来,他先后有160多篇文章在《厦门日报》《厦门晚报》上见报,题材广泛,有评论、散文,还有摄影、书画作品等。
积极参加报社活动
珍藏的老报纸有好几箱
康章炳告诉记者,每当厦门日报社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1995年,他撰写的文章在《厦门晚报》的“公交与市民”征文比赛中获奖,被聘为公交乘客监督员;他还加入《厦门晚报》的“拍客联盟”,将投稿领域从文字拓宽到摄影,为此专门购置摄影器材设备;2007年,他为第七届读者节献计献策,获评“十佳金点子”,在读者节当天来到现场接受颁奖;同年,他被聘为新闻社会监督员,为厦门日报社多方面建言献策。
康章炳告诉记者,自厦门日报社开始举办读者节起,他每一年都到场参与,端着相机记录现场活动,照片也多次刊登在《厦门日报》上。
在康章炳的家中,有好几箱宝贝。“都是日报和晚报的历年报纸。”他说,每当遇到喜欢的文章,他都会精心裁剪下来,“有时间还会再拿出来看看。”
如今,康章炳还关注了“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坐公交车时就拿出手机翻翻公众号,很方便。”康章炳说,他还学会了截图、转发,遇到喜欢的文章,会发给女儿一起看。
康章炳告诉记者,因为与厦门日报社多年的互动,他的视野不断拓展,生活的厚度也在不断积累。不仅如此,《厦门日报》还拓宽了他通往文学、艺术的大道,退休后开始学习书法、国画,也会第一时间把创作投给《厦门日报》与《厦门晚报》。
“十佳读者代表”自荐推荐标准
1.长期关注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新媒体,与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新媒体之间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或特别动人的故事。
2.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无不良记录。
欢迎您拨打本报热线968820,或通过新浪微博“@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厦门日报”留言自荐或推荐。
>>提醒:我们还将选登一组《我与厦门日报社读者节的故事》,欢迎新老读者朋友联系我们,讲述您和我们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