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摄影世家事迹被《中国摄影报》跨版报道
三代人用镜头记录鹭岛七十余年
2022-11-1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李开聪:厦门新闻摄影的奠基人、厦门市摄影家协会创会主席、厦门日报社原主任记者,从1954年高集海堤建成到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破土开工,鹭岛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重要时刻,浓缩在他拍摄的一张张照片里

  李世雄:中国最早从事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摄影人之一、桃李满天下的摄影学术大咖,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建立后便从事摄影教学,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不少学生在全国、省级摄影大赛获奖

  李远著:青年创业者,留学修读现代艺术和摄影,回国后开办囊括商业影像、个性定制影像产品和活动摄影的体验项目。在商业摄影的路上,借影像为商业品牌提供更多样、更新颖的服务.

  1995年,三人同框。(左起:李远著、李世雄、李开聪)

  李开聪:

  以“摄影要真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李世雄:

  有人说他是“PS的鼻祖”

  李远著:

  相信跨界和混搭能创造新东西

  三人合影。(左起:李世雄、李开聪、李远著)

  文/本报记者 黄琬钧

  图/受访者 提供

  在七十余年时间里,李开聪、李世雄、李远著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投入到摄影事业中。今年,这个厦门摄影世家的事迹获得国家级专业媒体《中国摄影报》报道,获得不少反响。有评论说,提起“摄影世家”,大多是几代人经营一个相馆、几代人从事摄影记者工作,诸如此类。像李家三代人这样在摄影不同领域都做得有声有色的,实属少见。

  厦门日报社第21届读者节将至,本报带您走近这个摄影世家,看三代人用镜头记录鹭岛风云的故事。

  李开聪摄影作品《愿望实现了》(1956.12),记录下鹰厦铁路打下最后一根钉,孩子们登上铺轨列车的画面。

  关于摄影

  他们的理解不太一样

  李开聪是这个摄影世家的第一代,他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厦门日报社,成为厦门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许多厦门人不认识李开聪,却很有可能已在某些时刻看过他拍摄的照片。

  “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刚写下这句话的邓小平还握着笔,若有所思——1984年2月9日,拍摄《邓小平同志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这张照片时,邓小平落笔后,不少摄影记者也就结束拍摄,但李开聪依然开着相机等待,才记录下那传神一刻。这张照片在《厦门日报》头版刊登后便引起巨大反响。此后几十年里,它还被反复引用,刊载于国内外媒体报刊。

  邓小平、尼克松、李光耀、陈嘉庚、卢嘉锡、陈景润……许多大人物被李开聪拍下传神画面。数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在路上,李开聪用他的镜头装下近半个世纪鹭岛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时代变革的亲历者和记录者。

  “父亲早些时候希望我也能做摄影记者,但我从小就没有继承父业的意愿。”李开聪的儿子李世雄回忆,父亲以“摄影要真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比起父亲从事的新闻摄影,他更多地把摄影当成一种艺术手段。

  1978年,李世雄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在学业之余“玩”摄影。“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新思潮席卷全国,受此影响,我也投入到当代艺术的潮流里,做了一些当时社会上还不太习惯的‘观念影像’。”

  大学毕业后,李世雄留校工作。1985年,因为传播学系缺少摄影教学的老师,李世雄从校长办公室调离,被委以重任。“因为我父亲是资深摄影记者,所以大家都认为我可以。我就半路出家,硬扛着上去了。本来我没有长远任教的想法,没想到一开始就放不下了,一教就是快四十年。”

  上世纪80年代 ,李世雄开始用胶片玩“PS”。谈及自己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85年的《灿烂的宁静》,他说,自己用的是“电脑创意的思维,暗房底片的合成”,这张照片的模特就是他在厦大的一名学生。“当时这张是拍了十一张照片,重新组合翻拍,进行多影合成。这种‘前电脑’思维比软件时代提前将近20年,现在有人说,我是‘PS的鼻祖’。”

  1987年4月,李世雄与四位影友一起在香港举办了“5个1影展”,这也是中国内地民间业余摄影团体首次在香港办影展。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曾经是先锋的,现在也习以为常。”李世雄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志向,他与父亲观念有所不同,他的儿子与他亦然。李世雄的儿子李远著是“90后”,从小爱好摄影。李远著长大后赴英国留学,修读现代艺术和摄影,回国后走上创业之路,开办了囊括商业影像、个性定制影像产品和活动摄影的体验项目。

  《劈石》,李开聪1953年摄于海堤建设工地。

  李世雄代表作之一《灿烂的宁静》,用胶片玩“PS”,组合翻拍十一张照片进行多影合成。

  李远著作品

  关于匠心

  他们的追求

  一脉传承

  有人说,李开聪能用镜头记录这波澜壮阔、灿烂不凡的时代,是幸运的。其实,李开聪始终用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回馈这份幸运。在李世雄眼里,父亲将全身心都投入在了新闻摄影工作上。

  “尽管父亲是摄影师,但给家人拍摄的照片并不多。而且,父亲经常参与重要活动拍摄,行程很是神秘,保密也做得很严谨。”李世雄说,当时为邓小平拍摄照片,母亲也是第二天经同事提醒,看了《厦门日报》才知道这件事。李开聪还对摄影器物很珍惜,“从小父亲就不让孩子们动他的相机,怕我们一不小心给弄坏了。”

  李世雄回忆,父亲曾看书自学苏联摄影艺术,1953年诞生于海堤建设工地的照片《劈石》,是父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在构图、用光以及影调安排、层次处理上大胆创新。这张照片曾入选首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李开聪在2018年辞世,但他的匠心品质已传承给他的儿孙们。“小时候,父亲和孩子们交流摄影技术的时候其实不多。但父亲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我们都看在眼里,父亲的摄影作品也成了我接受视觉审美熏陶的启蒙物,这对我们影响很大。”李世雄说。

  李世雄有一张珍藏着的照片,那是在厦门大学退休前最后一节课与同学们的合影。教书育人数十年,李世雄不断钻研,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我有一个‘解码’的概念,把不同的课程内容编码,把所有琐碎内容都归放到‘码’的系统里,然后用‘解码’来掌握和理解摄影方式。”他的课程逐渐调整成专题讲座形式,用系统但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组成整体课程系统。如“二程媒材演变”“三大语言功能”“四项光源特性”“五种景别比较”“六维景深转递”“七计分离技巧”“八条构成法则”等,帮助学生领会掌握摄影技能。

  “器和术都会过时,唯有掌握法和道,才能在摄影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李世雄说,他常常鼓励同学们不要拘泥于技术等表象事物,要掌握事物的本体和内在价值,自身发展要多元,要面向社会、与时俱进,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李世雄从1988年开始在厦门老年大学教摄影,一直坚持至今。他精心研究适合老人们的教学方法,还自费给他们颁奖,想办法办展览、出影集。厦门老年大学摄影研讨班课程被评为“福建省老年教育精品课程”,他功不可没。

  1991年底,李世雄的儿子李远著出生后不久,李世雄与妻子共同创办了一个摄影工作室。“那时工作室就像我和表哥的游乐场。”李远著说,他几乎是与工作室共同成长的。耳濡目染之下,李远著的身上传承了爷爷和父亲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和认真。同时,他也为摄影工作室的业态扩展注入了新想法。他眼中的家乡厦门是文化富矿,“文创概念先行,通过跨界和混搭,一定能开创新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