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音乐克敌
2022-11-2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悲怆的乐音,震颤在历史的琴弦,穿透了千年岁月,十面埋伏之中,四面楚歌响起,一曲“霸王别姬”的悲歌在历史舞台上演,也钩沉出一段段音乐克敌的故事。

  ●方腾

  沿着时光之河回溯至公元780年,大唐边关,茫茫大漠,不知何处传来笛声,拨动戍边将士的心弦……“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中唐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描写的场景,悲怆的乐音,震颤在历史的琴弦,穿透了千年岁月,回响在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垓下战场,十面埋伏之中,四面楚歌响起,一曲“霸王别姬”的悲歌在历史舞台上演,也钩沉出一段段音乐克敌的故事……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3年九月,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楚汉双方均感力竭,于是和谈,划鸿沟为界,以西归刘邦,以东归项羽。双方罢兵休战,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帐下智囊张良、陈平认为项羽粮尽兵疲,建言道: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刘邦本就是个不讲“武德”的人,深以为然,率军追击项羽至固陵(今河南省太康县南)。项羽大怒,领大军猛然转身,一个“直拳”打在汉军“面门”,刘邦大败。

  见战事不利,刘邦用张良之计,许诺以更多土地封赏韩信、彭越,重赏之下,韩信、彭越赴约,三路大军在战神韩信的指挥下,运用十面埋伏之计,在公元前203年十二月以三十万人马将项羽的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楚汉最后的决战一触即发。

  虽然楚军已是穷途末路,但将士英勇善战、悍不畏死,汉军一时难以啃下这块“硬骨头”。公元前202年一月,战事胶着,一天夜里,楚营四周突然传来了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大英雄慨然长涕,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以歌和之,歌罢,拔剑自刎。美人鲜血洇染的史页,成为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一代代伶人传唱的“霸王别姬”,也将“楚汉风云”播撒在街衢巷陌、田间地头。

  需要补叙的是,虞姬自刎,未见于《史记》《汉书》等正史,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已经亡佚的古代典籍进行补注,尚存争议。四面楚歌之中,项羽率八百多名骑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剩二十六骑,力战自刎,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嗟叹。

  胡笳退敌

  说起刘琨,许多人很陌生,但说起典故闻鸡起舞,大家却耳熟能详,主角之一祖逖,在史籍中留下了“中流击水”的赫赫威名;另一主角就是刘琨,据《晋书》载,其“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文学、通音律,文武兼备,留下了“胡笳退敌”的美誉。

  公元307年西晋朝廷永嘉南渡后,北方狼烟四起、百姓疲敝,刘琨出任并州刺史,镇守晋阳(今太原)。忽然,匈奴数万大军围城,而此时晋阳守军只有千人,如何退敌,刘琨急中生智,祭出妙计。据《晋书·刘琨传》载:“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也就是说,刘琨将城内通晓音乐之人集中起来,以胡笳(一种北方民族乐器)吹奏胡曲,胡笳悲凉的乐音,如风一般掠过平湖,在匈奴人心中荡起阵阵思乡的波澜……还是故乡好啊,匈奴大军撤围回乡。

  鼓乐示闲

  在《三国演义》九十五回,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抚琴一曲吓退司马懿大军。只是据考证,这并非史实,但七百多年之后的南宋,却有一位名将再现了三国孔明的神韵。

  公元1206年四月,在权臣韩侂胄的主导下,南宋组织大军北伐金国,因准备仓促,数路大军皆败,只有镇江副都统毕再遇连战连捷,但也无法扭转败局。当年十一月,毕再遇退守长江门户六合(今南京市六合区),毕再遇城门设伏、青盖借箭,奇计迭出,打得金军狼狈不堪,但金军仍围城不退,攻势如潮。毕再遇情急生智,命人将城中乐手集中起来鼓吹演奏。城外金军听之,认为宋军有如此闲情逸致,肯定还有强大战力,不禁心里打鼓。毕再遇心理战大获成功,在宋军的不断打击之下,金军无奈撤退。

  音乐是有灵魂的。烽火硝烟的战场上,不仅有振奋人心的阵阵战鼓,不仅有一代美男高长恭兰陵王入阵曲的雄壮豪迈;还有那摄人心魄的乐音响起,如烈日融冰,敌军士气悄然间化作一川逝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