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花儿与海》月底首演
由“小白鹭”与厦门艺术学校联袂打造,向福建援宁工作者致敬 该剧已入选2022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2022-11-2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舞剧《花儿与海》向福建闽宁工作者致敬

  ▲剧中杨一琼的离世让大家伤心不已。

  学生们带着老师的遗愿毅然回到宁夏继续开展研究。

  杨一琼(左三)带着学生们做实验。

  宁夏生活场景。

  文/本报记者 陈冬

  图/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 提供

  26年间,一批又一批人从大海边来到黄土高原,他们把沿海地区的先进理念、技术、项目带到贫困地区,探索出新时代“造血式”扶贫的科技援宁新路子。如何用舞剧讲述闽宁间的深厚情缘,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小白鹭”)与厦门艺术学校做了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尝试。

  本月底,舞剧《花儿与海》将作为2022年厦门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在小白鹭金荣剧场进行首演。目前,该剧正在进行紧张排练,随着舞美视觉的逐步完善,舞剧的全貌日渐呈现,演员渐入佳境,首演蓄势待发。该剧已入选2022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并获得2022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主创团队到宁夏采风

  从1996年开始,福建与宁夏,3800多名援宁工作者,用智慧、心血和决心,向贫穷发起挑战,创造了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模式”,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涌现了一批值得颂扬和铭记的模范人物。

  “我们一直在考虑创作一部与扶贫题材有关的作品,经过反复商讨,最终敲定闽宁协作这个主题。”厦门艺术学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主任林乃桢说,受疫情影响,今年7月,主创团队才得以前往宁夏进行为期一周的采风,实地体验援宁工作者和当地人的生活。“只有亲眼看到、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援宁工作的艰辛和援宁工作者身上背负的使命。”

  厦门大学教授傅小凡是舞剧《花儿与海》的编剧,作为西北人,他对当地风土人情比较了解,更容易产生共鸣。采风回厦后,傅小凡提炼、塑造出一个凝聚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美好品质的人物角色——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杨一琼。

  《花儿与海》讲述了杨一琼带着研究生和宁夏青年回到福建研究葡萄培植技术,然而研究尚未成功,杨一琼因为白血病离开人世,她废寝忘食的身影,成为激励学生们不断前行的灯火。学生们带着老师的成果以及“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毅然回到宁夏,将葡萄园建了起来。虽经历了一场寒潮风雨,但大家凭着心中的那股信念,最终保住了葡萄园。当一串串葡萄成熟,葡萄园喜获丰收,并逐步形成葡萄酒产业,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年轻编导勇挑大梁

  担任《花儿与海》的导演,是从“小白鹭”成长起来的郭勇滨和何颖。两位年轻的编导,虽然有着编排舞蹈的丰富经验,但完成一部长达90分钟的舞剧,都是第一次。

  舞蹈界常说“舞剧拙于叙事”,特别是对于扶贫这样的现实题材来说,戏剧冲突本身不强,不少场景也难以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郭勇滨说,编导要做的就是克服这个难点,和演员不断磨合、沟通,尽可能地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更加鲜明。饰演杨一琼的演员缪斯琦,下了舞台也依然戴着眼镜、身穿衬衣,从生活的点滴细节去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

  “闽宁协作”是个宏大的叙事主题,如何在短短的90分钟内去体现如此伟大的壮举,对于郭勇滨和何颖来说,又是一番巨大的挑战。“我们选择跨时空的叙事方式,在光影交错的舞台空间里,紧紧围绕主人公内心对生命真善美的极致追求展开陈述,力图让故事随着人物情感流淌出来,呈现出纪实电影那种自然而朴素的质感。”

  有别于电视剧的多景别、多视点、多线性的叙事方式,《花儿与海》力求在舞台方寸间有序地承载“天高地阔”的空间立意。不过,在编排过程中,郭勇滨和何颖也曾遇到瓶颈。“第二幕中有一段讲述宁夏青年在福建过中秋的场景,当时排了好几个版本,大家都不太满意。”何颖说,那天正好恰逢中秋,望着天空的明月,突然有了灵感——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在表达宁夏青年思乡之情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厦门中秋博饼的民俗文化。

  《花儿与海》包括序、四幕和尾声六部分,除了小白鹭的专业演员,还加入了2019级舞蹈班的学生。郭勇滨告诉记者,演员们在突破重重挑战的过程中,不畏困难,与角色同奋战,共进退,也收获了成长。“在尾声部分,当全新创作的歌曲《山海》响起时,山海交融的情怀一下就迸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