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镜头定格身边的美
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他们
记者走进三位厦门日报拍客家中,听他们讲述摄影背后的故事
2022-11-2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一方镜头,定格生活美好,记录城市人文……本月中旬,厦门日报拍客团纳新,许多摄影专业人士和摄影爱好者参与,他们有的是“夫妻档”,有的是“父子兵”,摄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生活。本期家访,本报记者走进这些拍客的家里,听他们讲述摄影与家人、与生活、与发现美的故事和感悟。

  本报记者杨霞瑜(左一)采访陈滨滨(右一)。

  他带着相机与妻子追星逐月

  关键词

  热忱

  ●出镜家庭:陈滨滨,32岁,公司设计师;妻子罗小琼,32岁,服装销售人员。

  ●地址:同安区洪塘镇石浔村

  ●心愿: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专业摄影师。

  文/本报记者 杨霞瑜  

  图/本报记者 许秋珩

  “这是我周三在厦门日报社新闻客户端投稿的云顶山云海日出,小编还回复我照片非常美呢!”陈滨滨打开“潮前智媒”App感慨地说。

  8年前陈滨滨开始接触摄影,当时他认为自己拍摄的作品毫无美感可言,所用设备也仅是一台入门级的宾得K-30相机。他笑着说:“现在,我不仅可以用尼康Z6相机拍出不错的作品投稿,还因为会拍照,成功把喜欢的女生娶回家了。”

  陈滨滨一席话,把身旁的妻子罗小琼逗得笑容满面,她翻出客厅抽屉的相册直言:“我们都喜欢拍照,每次出门都会带着相机,还喜欢拍厦门的海滨风光。”3本厚厚的相册记录了夫妻俩4年来一起看过的日出、等待过的星空……

  “其实,每一次的外出拍摄,我老婆都比我更积极。”陈滨滨介绍,比如最近去拍的云海日出,凌晨2点就得出发去找机位,等待日出。“我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更强。”罗小琼提到,虽然这次因为天气原因,没有顺利“蹲”到日出,不过看到从云层间倾泻而出的一道道光柱,仍觉得无限美好。

  “一直以来,我对摄影只停留在业余玩票阶段,直到3年前,我的发小说村里没有照相馆,大家拍个证件照都得到4公里外的城区。”陈滨滨说,发小建议“玩摄影”的他,在家里为有需要的村民照相,于是陈滨滨采购设备,在家设了一个专为街坊邻居拍照的工作区。

  照片出片速度快,陈滨滨认为这得益于自己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自学图像处理软件也比较得心应手。他说,很庆幸自己有摄影这个兴趣爱好,除了让他更加自信之外,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摄影师朋友,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用镜头捕捉更多美好时刻。

  本报记者杨霞瑜(左一)采访吴伟(左二)。

  他把摄影爱好变成了职业

  关键词

  执着

  ●出镜家庭:吴伟,36岁,自由职业摄影师;妻子江慜婕,36岁,国企职员;女儿吴芮妍,11岁,小学6年级学生。

  ●地址:思明区西林东里

  ●心愿:希望和家人一起游览大美河山,用镜头记录美景。

  文/本报记者 杨霞瑜

  图/本报记者 黄少毅

  周三晚,在吴伟家的客厅内,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他的摄影作品。提到加入拍客团,他开始滔滔不绝:“将自己的摄影作品投稿给《厦门日报》,还可以在拍客群分享交流经验,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来自南平的吴伟是一名建筑摄影师,在厦门定居后,他喜欢拍摄厦门的城市风光。不过,在他家的显眼位置,摆放的并不是他的城市风光摄影作品,而是一本记录了孩子幼儿园时光的成长纪念册。

  “他基本上不会错过学校的活动拍摄,每次都是自愿‘申请出战’。”妻子江慜婕指了指手中的相册说,里面记录了孩子从入园到毕业无数珍贵瞬间。

  对于吴伟来说,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的自己,并非摄影科班出身,能够从一名摄影“小白”,转身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筹备办官方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等,并斩获“中国城市公交第二届摄影展一等奖”等殊荣,皆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第一台单反相机和无人机都是老婆私下买来送我的礼物。”吴伟记得,2010年因工作需要拍摄图片时,对于构图和光影知之甚少,更别说斥巨资购买单反相机了,反而是妻子一直鼓励他勇于尝试。后来,吴伟开始利用网络图文视频教程、专业书籍等方式自学摄影。经过8年的沉淀,他做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尝试——成为职业摄影师,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职业。

  江慜婕笑言:“我的投资成效还不错,除了是孩子们的‘御用’摄影师外,他也会支援我单位拍摄工作照。” 而好作品背后的努力与艰辛,也让江慜婕颇为心疼:“他有时候为了‘蹲’一张图,可以等四五个小时。”

  在吴伟看来,虽然拍摄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但拍到一幅满意作品时的满足感,会让自己觉得之前的寻找、等待、雕琢等付出都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蒙婧(左)采访游媛娜(右)。

  首张作品获奖让她爱上摄影

  关键词

  缘分

  ●出镜家庭:游媛娜,40岁,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厦门市职工摄影专委会理事;母亲陈蓉蓉,70岁,退休干部。

  ●地址:思明区开元路

  ●心愿:未来会拍摄更多优秀作品,继续为《厦门日报》读者服务。

  文/本报记者 蒙婧

  图/本报记者 杨进福

  “水坑里的倒影、路灯下的雨幕……这些都是表达雨很好的角度。”11月24日晚下着雨,游媛娜谈起摄影滔滔不绝。

  游媛娜与摄影结缘纯属巧合。2017年,游媛娜在休息间隙,偶然发现天上的云朵酷似一只公鸡。云朵金光闪闪,不远处还有一架飞机经过,像给“公鸡云”点上了眼睛。

  她连忙用手机抓拍,发到了朋友圈,收获了一众好评。在亲友的鼓励下,游媛娜拿着这幅名为《金鸡报喜》的摄影“处女作”,参加了当年由厦门市手机摄影协会举办的手机摄影大赛,并获得了优秀奖。首次拍摄就获奖的经历让游媛娜对摄影产生了深厚兴趣,决心进行更专业的摄影学习。2019年,她报名摄影学校培训班,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专业摄影学习。

  也是同年,逐步“上手”摄影的游媛娜在报纸上看到由厦门日报《游周刊》发起的“行摄老厦门 转角新发现”摄影赛,她立即报名参加。之后,游媛娜还加入了《厦门日报》拍客团。

  “群里不定期发布图片要求和活动通知,大家经常一起参加活动、‘扫街’、互相交流和点评作品,氛围很好。”游媛娜说,加入拍客团后,有时拍客团的老师会带着成员们一起到沙坡尾、八市等地进行拍摄,这让自小在厦门长大的游媛娜,意外发现了很多之前忽视的本地美景和细节。

  游媛娜说,拍客团让她意识到“好作品就在身边”,她比以往更关注厦门本土的人文风光,也更留心拍摄与本地民生相关的社会作品。

  家人对游媛娜的摄影爱好十分支持。“有时她做饭做到一半,看到火烧云、霞光就会马上去拍。摄影让她善于发现生活里的真善美,个人精神面貌也变得很好。”母亲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