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 改革赋能
打造两岸融合发展“集美样本”
集美区以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弘扬特区精神,先行先试,真抓实干 3年来,实现了“五大集成”,构建了“三大体系”,取得了“四个明显成效”,“集美经验”可资借鉴
2022-11-28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研学活动现场。

  【经验启示】

  提高站位系统思维  瞄准定位突出特色

  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的“集美样本”,不仅具有集美地域特色,也蕴含可推广可复制的“集美经验”。《新闻联播》《中国新闻》《中国改革报》《福建日报》以及人民网、央广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期刊都做了专题宣传和经验推广。这对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县域集成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国之大者”,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大局出发,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县域集成改革。

  围绕试点定位,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勇于突破,协同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在两岸经贸、台胞工作生活等方面出实招真招,解决实际问题,给台胞带来获得感、幸福感。

  坚定文化自信,突出地域品牌,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纽带,拓展两岸人文交流内涵,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2022年海峡青年华服节启动仪式现场。

  文/本报记者 王耀杰

  李莉琴

  通讯员 王小杰 潘渊泉

  资料图/ 王小杰 提供

  戴上大红花,高唱《青青之约》,奔赴广阔农村天地。2022年11月18日下午,集美区第三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在后溪镇后溪村举行开营仪式。在接下来的10天里,50多位两岸青年分为4个小组,在导师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容村貌、风土人情,围绕“农林22条”等惠台措施,以共学、共创为特色,在乡村中为两岸青年搭建互学互鉴新平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这是反映集美区县域集成改革的一个镜头,也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一幕源于3年前的一个改革试点。

  2019年12月,我省确定集美区围绕推进两岸融合发展进行县域集成改革试点。3年来,在省委、市委改革办的精心指导下,集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关于“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实现“五大集成”  系统思维引领下的创新做法

  县域集成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提出的课题,是一项涉及领域广、挑战难度大,创新要求高、亟需破解课题多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抓住要害,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集美区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来,实现了“五大集成”:

  集成力量和资源。先后成立区级两岸融合发展中心、两岸研学交流中心、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两岸文旅融合中心和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智库,打破40余个部门“壁垒”,整合了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力量资源。

  集成政策和措施。一揽子制定“1+7+2”改革方案(1个总体方案、7个专项方案、2个保障方案),建立同步谋划、一体部署的工作机制,实现改革进度与效果相统一。梳理中央和省、市惠台政策措施,研究出台扶持台商台企的具体措施办法,编制成册《惠企政策e码通》。

  集成平台和要素。设立台胞服务驿站,开通台胞警务服务站、台胞办税绿色通道,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集美台青创基地联盟”“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助力台青就业创业;开发“智慧两岸”线上平台,提升“i研学”功能,实现“线上线下”集成服务。

  集成项目和任务。坚持清单化实施、项目化运作,所有涉台工程项目由区委台港澳办牵头抓总,实施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立项,采取考评考核、任务销号等措施,做到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每季一通报,确保涉台工程项目快推进、真落地、见实效。

  集成特色和品牌。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机制,创新“1+1+N”泛营地研学新模式,打造最大闽台研学旅行基地;做大“聚融壹家”等台青创基地,培育“台青集美创业”特色品牌;拓展“两岸龙舟文化节”“两岸特色庙会”等活动内容形式。

  构建“三大体系”  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

  集美区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故里,拥有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台”元素优势明显。集美区发挥独特优势,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

  “以通促融”,构建便捷高效的经贸合作体系。加强产业互通。创新两岸产业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两岸冷链物流、现代农业、文化创意、旅游、养老等产业合作,创建“海峡两岸(厦门)直播电商产业合作园”和“集美集影视文创园”,建设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设立台湾影视投资一站式服务窗口。助力金融畅通。设立台商基金,吸引高新技术台资企业落户集美;成立台企上市服务联盟,积极鼓励和支持优质台企对接资本市场;出台政策鼓励设立台资股权类企业、台资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破解台资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深化人才联通。成立两岸高校产业技术联盟,聘请6名台湾教师组成“台籍专家顾问团”;创建两岸人才与项目协作机制,组织“集炬先锋”人才成长训练营走入台企交流学习。成立台湾人才服务中心,出台台湾人才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以惠促融”,构建温馨周全的福祉保障体系。优化服务模式。设立台胞服务驿站,首批推出26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提供“无障碍式”帮办代办服务;建立台胞警务服务站,实现出入境、派出所、车管所等警务事项“一站办理”;开通台胞办税绿色通道,实现台胞税务“一窗通办”;开设“智慧两岸”服务窗口,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落实同等待遇。完善台胞就学就业、居住生活、法律服务、职业技能认证等政策措施,出台台湾卫技人员就业方案、台生奖学金补助、台胞困难救助办法等,招聘台湾教师到集美任教,修订社会组织评估办法,支持台胞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台胞列席政企通气会议机制。深化权益保障。设立台胞社工服务中心,举办台胞社工培训,成立全省首支由台胞组成的苔·芯志愿服务队;建立涉台检察联络室、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工作站,聘请台胞律师担任人民调解员。

  “以情促融”,构建心灵契合的人文交流体系。创新交流形式。用足用好“海峡论坛”平台,2022年7月,落地“共同家园 共同记忆——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实施乡情亲情延续工程,每年举办两岸书画作品展、海峡论坛创意涂鸦等活动,创新两岸龙舟文化节、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两岸特色庙会等活动内容形式,打造“她说”“青青之约”等两岸线上交流新平台。突出青年主体。实施台青聚融友好工程,成立“两岸青年企业家协会联盟”“集美台青创基地联盟”,举办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扶持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打造1个国家级、4个省级台青就业创业基地。做强研学品牌。研究出台对台研学奖励办法,拓展“1+1+N”泛营地研学模式,成立两岸研学交流、青少年发展、文旅融合三大中心,实现“研学+文旅+青创”三大优势产业互补,打造大陆最大研学旅行基地。

  取得明显成效  “四个更”彰显改革丰硕成果

  聚焦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这个目标,集美区坚持系统集成理念,着眼两岸融合,敢于创新突破,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协同推动联动,取得了试点改革的丰硕成果。

  经贸合作更紧密。目前在集台企1114家,已有3家上市,1家挂牌新三板创新层、204家进入两岸股交中心“台资板”。设立的由台湾团队管理的台资基金——华犇基金,总规模已达3亿元。台胞“薪速汇”累计办理2379笔,17396.5万元,区担保公司已为20家次台企担保2.45亿元,免收担保费121.53万元,全区金融机构为48家(212家次)台企提供信贷融资38.66亿元,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厦门银行等可开办台胞信用卡。2022年全省首创《集美区台商增信基金设立方案》,区财政局出资1000万元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集美区台商增信基金,为辖区台湾青年创业企业信用贷款提供增信服务。两岸高校产业技术联盟、高校台籍专家智库先后为30余家台企提供智力服务,17家台企入驻影视文创园。

  台胞生活更温馨。台胞服务驿站累计服务台胞5220人次,区台胞社工服务中心累计服务515人次,先后帮助830名台胞参加医社保,安排568名台胞入住人才公寓,完成11名台胞技术士等级证书认定。台胞参与社会治理热情度高,已有21名台胞担任区政协委员、工会委员、妇女委员和青年发展促进会会员。台胞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以来累计调解涉台纠纷45起,提供法律服务100余次;发放台胞人才补助350万余元,台胞在集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人文交流更活跃。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两岸特色庙会等活动。2020年来累计举办两岸各类交流活动280场次,其中青年交流活动175场,万余人参加,线上交流“她说”“青青之约”等新平台活跃,累计制作220期线上节目,浏览量达502万次。对台研学再上新台阶,累计接待两岸研学生141万人次,台湾青少年2.5万人次,研学总部基地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同胞心灵更契合。集美现有常住台胞5000余人,台青创团队530支1203人,省、市级台湾人才27名 。“台+金融”“台+青年”“台+文旅”“台+研学”“台+志愿服务”等一系列“台”元素与集美深度融合,尤其是疫情防控以来近200名台胞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台胞在集美工作生活的展示,也体现台胞更加积极主动融入集美工作、生活、创业。

  【名词解释】

  县域集成改革

  开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是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在有区域代表性、具备改革基础和条件的县域开展集成改革,系统地把握规律、研究问题、深化改革,构建出完整的、联动的、行之有效的改革链条,提高改革的整体效益。

  开展集成改革,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推进改革,开辟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备、更加稳定、更加管用的制度体系,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有利于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形成现代化治理的体制机制。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这一原则要求人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足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来认识和把握整体。

  2022年7月14日,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智库成立。

  【亮点点击】

  ●2018年,出台全国首个区级对台研学奖励办法,建立“1+1+N”泛营地研学模式,打造两岸研学、青少年发展、文旅融合三大中心。

  ●2020年8月,与阿里巴巴集团合力打造“海峡两岸(厦门)直播电商产业园”签约落地,同步开展首届大陆台商台企电商转型升级推介活动,组织首届台青直播电商大赛。

  ●2020年10月,设立全市首个台胞服务驿站。

  ●2021年4月,开通全市首条台港澳同胞办税绿色通道,设立全省首个区级台胞警务服务站。

  ●2021年6月,成立全省首个区级两岸融合发展中心。

  ●2022年4月,成立全国首个台企上市服务联盟。

  ●2022年7月,“共同家园 共同记忆——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在集美开展。

  “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在乡村为两岸青年搭建互学互鉴新平台。

  【专家声音】

  创造了集美经验

  孙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厦门市台港澳与特区经济研究促进会会长):集美区自围绕推进两岸融合发展进行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以来,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勇于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集美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系统集成理念,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守正创新,在打造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出很多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集美经验。

  接下来还要以“试一试”“闯一闯”“拼一拼”的决心和勇气,提出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总结集成改革的成功经验,用集成改革释放最大效应,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展示了集美智慧

  罗海成(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院长、教授):集美区深刻把握改革创新内在逻辑,谋定笃行,围绕“通、惠、情”三大促融体系建设,聚焦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加强对台金融合作、扩大两岸人文交流、维护台胞台企权益、扶持台胞就业创业、增强台胞社会福祉、做强两岸研学品牌七大融合发展领域,创新性推动县域基层实践,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推进集成改革,在集成改革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形成了“五集成”系统改革“集美模式”,赋能重塑了两岸融合发展县域涉台工作体制机制,促成了两岸融合发展与县域集成改革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展示了集美智慧和集美经验。

  为来厦台胞带来福音

  朱达仁(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台籍):2019年12月,集美区成为福建省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对于来厦的台胞更是一大福音。据我了解,试点开展以来,集美区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着力做好“通、惠、情”文章,坚持系统集成理念,推动两岸经贸更紧密、让在此的台胞生活更温馨、人文交流更活跃、同胞心灵更契合。身为台胞的我对于集美区能在此时成为打造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全力支持及赞叹欣慰。

展开阅读全文